肇庆市、四会市两级检察院举办“举报宣传周”活动
近年来,广东省肇庆市检察机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和自身监督,为建设活力肇庆、法治肇庆、文化肇庆、生态肇庆、幸福肇庆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积极参加专项治理行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肇庆市检察机关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
该市两级检察院积极服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和肇庆市“城市建设年”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贯彻执行《肇庆市检察机关关于为我市顺利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同时制定实施了《肇庆市检察机关关于服务城市建设年的意见》、《在三旧改造过程中国土资源领域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为上述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他们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重点打击走私、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偷税骗税、制假售假以及商业贿赂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
肇庆市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在广东省高要市国土资源系统系列案件中,对高要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伍某等14人立案查处。与此同时,立案查处了陈某等人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系列案件以及发生在林业资源领域的失职渎职犯罪案件12件13人,使专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他们还配合专项治理行动,开展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预防和打击同步,全面维护大局稳定
肇庆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以及多发性侵财犯罪,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010年至今年5月,肇庆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批捕案件2336件3418人,批准逮捕2195件3174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2514件3853人,提起公诉2165件3318人。其中,该市广宁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黑恶势力案件,11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缓刑不等的刑罚;肇庆市检察院从严办理非法买卖外汇13亿余元的特大非法经营案,群众拍手称快。
与此同时,肇庆市检察机关把查办和预防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并坚持做到认真查处每件举报信件,对于署名举报的信件,件件有答复。2010年至今年5月,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72件95人,其中移送起诉67件85人,通过办案已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案件30件35人,移送起诉29件31人。
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肇庆市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去年7月,该院与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携手合作,建立了“肇庆市反腐倡廉暨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并在市委党校积极开展“上一节职务犯罪预防教育课、参观一次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看一次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片、召开一次座谈会、写一篇心得体会”的“五个一”活动。截至目前,肇庆市已有5.5万多人次到教育基地参观并接受教育,社会反响良好。
肇庆市两级检察院还认真贯彻落实检察长接访日活动,依法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010年至今年5月,两级检察院检察长共接待群众来访215件469人,对所有信访件均能做到件件批办,对重要信访件亲自督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行阳光检务
肇庆市检察机关认真落实上级检察机关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行阳光检务。2010年,肇庆市检察院以及封开、四会、高要、德庆等7个基层检察院共8个案件管理中心顺利投入使用,逐渐实现了案件收受、办理的网络化,对执法办案实行动态化管理,促进案件管理科学化。肇庆市检察院还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建设检务公开大厅和检察外网,积极开展不批准逮捕、不起诉、不抗诉案件文书说理工作。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从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出发,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等工作。至去年底,全市检察机关在8个县(市、区)的重点镇街设立检察联络室29个,聘请检察联络员59名。
2010年和2011年,肇庆市两级检察院向同级人大报告工作均获得高票通过。肇庆市人大常委会对肇庆市检察院在履行检察职能,维护该市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去年以来,肇庆市检察院已连续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肇庆市文明单位称号、并被授予“文明标兵单位”称号,被肇庆市委市政府评为肇庆市先进集体。该市封开县检察院检察长苏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个人一等功”,肇庆市检察院和德庆县检察院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在去年初广东省检察机关“双先”表彰会上,肇庆市有4名干警被评为先进个人,封开县、四会市两个基层检察院被评为先进集体。去年底,四会市检察院再次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检察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