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检察院检察长 崔文胜
“十一五”对甘井子区检察院来说,意味着拼搏,更带来了收获。我们院由一个普通基层院实现连续三年获得辽宁省先进基层院的目标,并最终跻身全国先进基层院的行列,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契机就在于我院紧紧依托“两房”建设,加大检务保障力度,在硬件上台阶的同时,注重把先进的信息设备运用到检察业务、队伍管理中去,为我院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
甘井子区检察院20多年来与法院共用同一座办公楼,人均办公面积约40平方米,办公环境简陋,设备陈旧,用车紧张。2002年末,“两房”建设项目被正式立项,这是几代检察干警翘首企盼的盛事,对于增强检察工作的科技含量、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提升检察机关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院在预算、设计、招标等各环节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2008年4月破土动工,2009年11月竣工入住。
“两房建设”工程造价2560万元,面积10500余平方米,定位为信息化、智能化的办案与技术用房。在一楼划分出封闭办案区,包括3个询问室、3个讯问室、大要案指挥中心、安检室、辨认室、法警值班室,保证了办案的安全与便利。
投资700余万元安装信息化办公、办案系统。其中投资80万元为控申和自侦部门分别配备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大要案指挥中心则处处体现了现代技术对侦办案件的支持。指挥中心投资近百万元安装一个LED大屏幕,可以对各讯(询)问室案件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双录”实现同一时间多方位监控指挥。指挥中心同区公安局天网系统、区法院庭审监控系统实施了联网,可以对案前、案后的信息进行整合,便于指挥员科学决断。这一举措实现了信息实时交互、全局控制和数字化集中管理,使技术协助办案具备了较高起点。
在搞好“两房建设”的同时,我院公用经费保障逐年大幅度提高,年均增幅超过10%,其中2009年度比2008年度增长28%,人均办公经费增长48%,更新及增加车辆21台,大大缓解了办公用车的紧张局面。在“从优待检”方面,院党组十分注重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待遇与生活待遇,在新办公楼内设定了包括食堂、浴室、洗衣房、健身房在内的服务区,用这些日常的点滴小事调动了干警们的工作热情。
有了先进的设备,不等于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对硬件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是“向科技要检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网络办公、办案的规章制度,通过市院检察内网和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本院各部门内、部门间数据的连通、共享,实现案件信息快速流转和办公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固定证据、协助办案上注重发挥科技优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成为一些不法之徒的犯罪工具,计算机硬盘及移动介质中存储的电子数据也就成了指控犯罪的证据。我院技术部门积极探索数据恢复技术,首先应用一些数据恢复软件对U盘中的数据进行试验性的恢复,之后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引进数据恢复设备,在实战中加以应用。
链接: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检察院数字
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检察院的业务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查办贪污贿赂案件同比人数上升108%,查办渎职侵权案件同比人数上升400%,其中大要案占立案总数的82%。
在队伍建设方面,拓宽网络化岗位练兵渠道。2010年初,我院利用局域网、电子阅览室、电教化会议室等大力开展网络岗位练兵。在局域网内设立“经典案例”、“理论文章”、“检察论坛”等专栏,为检察人员提供最新的法律专业知识,通过资源共享,使检察干警可以互相学习与借鉴。
最受欢迎的是网上案例分析、研讨与评比活动。每月初由评委会选定疑难、焦点案例挂在内网论坛,检察干警可发贴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议及投票,并评出当月、季度、年度个人奖项及优秀组织奖。干警发贴立论,常常引起跟帖辩论,有时热点案例的讨论从网上延续到工作之余。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全院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与研讨氛围,大大提升了检察干警的业务素质、论文撰写和论辩水平。
2010年,检察干警在省级以上报刊、会议发表论文近40篇,并有多篇在国家级、省级学会论文中获奖。公诉辩论队在大连市检察机关首届公诉人辩论大赛中获最佳辩论团队奖。有2名干警分别荣获“十佳检察官”、“十佳检察业务能手”称号,另有2名干警获得市“十佳优秀公诉人”称号,1名干警获市检察系统“廉洁从检标兵”称号,2人荣记二等功,2人荣记三等功。司法警察大队被省检察院评为“规范化建设省级示范单位”。在2010年度两大体系考评中,我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位列省A类院第三名,大连市A类院第一名,完成了市院下达的考评目标,连续三年进入省先进基层院行列,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检察机关“先进基层检察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