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市检察院干警在田间地头倾听民意
“自古黄河富宁夏”。在全国最小的内陆省宁夏中部,有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水洞沟、明长城、西夏瓷窑遗址、恐龙化石群等闻名遐迩,黄河文化、大漠文化、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唐肃宗李亨于此继位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唐室,清康熙帝更是留下了“历尽边山再渡河,水平岸阔浪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的千古吟唱……它,就是古称“灵州”的灵武市。
近年来,灵武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一跃跻身于西部百强,排名第18位,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部门,灵武检察院适应当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以打造“六个检察”为载体,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高起点谋划、稳步伐发展,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建设和谐幸福新灵武营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他们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银川市级文明单位,法警大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优秀法警队”,控告申诉工作走在了全区基层检察机关的前列,“涉检信访点名接访制度”被自治区政法委评为政法综治创新工作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被银川市检察院授予预防工作优秀奖,4名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
“民生检察”,做百姓的贴心人
“关注民生、走近群众”—— 这是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王雁飞为更好地贴近群众,进一步推动司法民主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良好形象,号召全区检察机关开展的一项主题实践活动。在具体落实中,灵武市检察院不断下移工作重心,下沉检力,院领导亲自率队走进乡村、走入社区、融入群众,采用讲法制课、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并在全市乡镇、社区设立了8个检察联络站和法律服务站,聘请了32名联络员,将受理举报申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绿色通道修在了群众的家门口,使得检察服务覆盖于灵武的村村落落。
“检察长,我们的退耕还林款至今没有发放,请你们查查是不是被人贪污了?”2010年年初,该院检察长马京宁在率队走访马家滩镇某村时听到了几位村民的反映。回到院里,他当即召集反贪干警,对线索查办工作进行了部署。通过深挖,一举查清了该村村支书郭某、村主任杨某等贪污退耕还林补贴款的犯罪事实。“蛀虫”被清除,被扣数年的退耕还林款物归原主,为表示内心的感激之情,村民们敲锣打鼓地把印有“反腐倡廉 忠贞卫士”的锦旗亲自送到了检察长手上。
亲民、爱民,听民声、解民困的故事在灵武市检察院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干警们工作的常态。群众笑称:“检察官不再是‘守在单位等举报,坐在桌前看材料’的机关人,而是百姓身边的贴心人。”
“阳光检察”,做群众放心的检察官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力时,一定要保持自身的防腐效能,将公正执法更为有效地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同时让社会大众了解检察工作,让老百姓不再对检察工作感到神秘,进而支持检察工作。
近年来,灵武市检察院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在增加检察工作透明度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主动与人大、法院、公安机关、律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取得联系,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连续三年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社区、村组群众,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走进办公区,与检察工作人员直面交流与沟通,展示检务,增进了解。在院办公楼大厅设立电子信息幕墙,开通“灵武检察”门户网站,创办了《灵武检察》小报,将检察工作开展情况、检察机关的职能、案件管辖范围等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公布干警违法违纪举报电话,更加便于人民群众行使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印制了法律宣传手册和宣传单、检民联系卡、建议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法律宣传活动,进村入户,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切实为民解困分忧。
“素质检察”,锻造高素质的检察队伍
灵武市检察院党组团结全体干警牢固树立“团结至上、和谐为先”的理念,引领班子成员和全体干警以大局为先、以事业为重,鼓励全体同志大胆开展工作,全院上下呈现出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景象。去年以来,院里先后举办了“用激情搏击明天”主题演讲赛、“高唱国歌,重温检察官誓言”活动、“团结、拼搏”登山比赛、检察官文化周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七一”期间,院党组还结合正在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院干警到“治沙英雄”王有德工作的治沙区,亲身体验治沙一线的艰辛,使大家获得了一次精神洗礼。
该院坚持从严治检,大力加强纪律和检风建设,鼓励干警参加素质教育,做到执法作风优良、执法行为规范、执法水平过硬。现全院56名干警中有41人达到本科学历,2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三年内7名干警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