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院情档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检察院始建于1979年1月,内设科室11个,现有干警6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78%,是银川市第二大基层检察院。近年来,该院先后获得西夏区“平安建设优胜单位”、自治区“依法治理示范单位”、自治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文明接待室”等多项荣誉,先后有23个集体、118名个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院表彰。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检察院以“关注民生、走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机制创新,有力推动了各项检察工作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在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工作中,该院积极推进侦查一体化进程,实行公诉引导侦查机制、侦捕诉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协助发案单位做好堵漏建制工作。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及“两表两书”、“一表三卡”制度,制定了办案安全防范十条工作制度,严格规范侦查讯问活动,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
认真落实自治区检察院制定的“关于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八条措施,坚持做到打击、保护、预防三位一体,提出职务犯罪个案预防“513工作法”,会同西夏区纪检委共同制订了《西夏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活动办法》,建立职务犯罪预防联系点25个,成立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2个。大力推行预防工作社会化、网络化,共计开展预防调查75次,进行职务犯罪案例分析59次,结合办案向有关单位提出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27件,均被有关单位采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警示宣传教育90次,预防咨询175次。建立行贿犯罪档案,启动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截至目前共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285次。
(二)
在刑事检察工作中,该院坚持提前介入制度,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确保无错捕错诉案件发生。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注重区别对待。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探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轻微刑事案件、过失犯罪刑事案件的快速办案机制,对案件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建议适用简易审、普通程序简化审程序,完善不起诉跟踪回访制度和公安、法院刑事案件工作联系制度。
该院在全区率先制定、完善了《检察长、主管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和《判决、裁定依法审查制度》,切实变刑事审判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积极探索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制定《刑事和解制度》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设立被害人救助基金。为增强执法办案公信力,2009年以来对所有不捕不诉案件进行说理答疑,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组织举办听证会和专家咨询会,彰显了司法审慎原则。为提高公诉水平,2010年初西夏区检察院制定了《西夏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摩庭审制度》,定期举办观摩庭,邀请辖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参与旁听观摩,同时发放《观摩法庭测评表》,通过对测评表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升公诉人的业务水平,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三)
该院民行检察工作在借鉴外省、市院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西夏区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规定》,这是该区基层检察机关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的第一个可操作性规定。2009年以院文件的形式制定下发了《加强和改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五条措施》、《关于成立民事行政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定》,在全区首家制定《民事行政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制度(试行)》。聘请区内知名法学教授和资深律师组成民事行政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该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分析评释。成立“民商事案件促进会”和“民行法律监督联谊会”,借助法律同仁的力量拓宽该院民行监督视野,增强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四)
该院大力推进内外部监督机制创新。一是细化办案流程,制定了与办案流程相配套的错案追究和办案质量终身制等10项制度和考核标准,将执法办案流程编印成册发放到各科室,建立了干警、部门执法档案,强化了干警执法办案的责任心,减少了执法随意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办案流程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检察业务规范运行体系、以案件质量评查为重点的监督制约体系、以违法办案责任追究为重点的办案人员风险控制体系、以年度工作量化责任考核为重点的效能评价体系、以检务公开为重点的外部监督制约体系、以各项规章制度为重点的制度保障体系等六大内控体系建设,确保规范、廉洁、公正、文明执法。
在外部监督上,该院制定了《干警联系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即每名干警负责联系四至五名人大代表,采取报送信息快报、检察简报,重大事项专题汇报的方式,主动征求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已经与辖区内1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建立了直接联系,送出信息快报、检察简报等材料200余份。向西夏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汇报10次,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检查工作12次,得到了代表及委员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