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走上街头开展法制宣传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处西部贫困山区,该县检察院在岗干警只有30人,却并没被院小人少、办案力量严重不足的困难束缚,而是在院党组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坚定“小院也有大作为”的信心和斗志,采取多项措施,狠抓落实,创出一个又一个工作佳绩。先后获得“自治区执法办案优秀质量奖”、“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先进基层检察院”等荣誉37项,2010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一等功。
树立小院发展大理念
近年来,该院秉承“小院也有大作为”的理念,紧紧围绕检察中心工作,紧扣服务县域发展大局,不断探索基层院规范化建设的新途径。以打造“五个检察”为抓手,强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成效,采取了整体推进检察业务工作,着力打造“民生检察”;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着力打造“活力检察”;不断加强检察机制创新,着力打造“素质检察”;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着力打造“数字检察”;加强办公办案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阳光检察”,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促进检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
盐池县检察院把2000年以来陆续制定出台的207项规章制度修订整合为8编83项,形成以《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为核心的班子建设规范,以《检察官行为规范》、《干部档案化管理制度》为核心的队伍建设规范,以《岗位责任制度》、《案件风险评估办法(试行)》、《法律监督工作暂行规定》和各部门工作规则为核心的执法责任规范,以《办案流程管理规定》为核心的办案流程规范,以《办案质量考评办法》、《自觉接受监督暂行规定》为核心的监督制约规范,以《绩效考核办法》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规范,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抵制涉案腐蚀工作规则》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的责任追究规范,以及以文秘、枪支、财务、档案、保密、宣传及突发事件处理等为核心的综合工作规范八大体系,真正达到“系统化、全覆盖、无缝隙”管理要求。制定了全区首个《案件风险评估办法(试行)》,从社会稳定、办案安全、民生危害、政治影响和舆论反映等五个方面进行案件风险评估,将案件划分为五个风险级别,明确办案风险责任,规范风险预防的方法、步骤和手段,确保办案安全。
“三三制”工作法加强监督
一是实行“三三制”。2010年,该院创新监督机制,以“细、准、稳”为准则,以集中审查和个案登记相结合、认真检查和重点审查相结合、预防和打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检查模式,以看各行政执法单位是否有应当移送而不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是否有移送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经济犯罪案件为检查内容的“三三制”工作法全面监督检查。该工作法实施以来共建议行政机关移交刑事案件2件,公安机关经侦查立案2件2人;向公安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3份,公安机关立案3件,监督成效显著。
二是实现“校园零犯罪”目标。该院开通了“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不断加强校园法制宣传工作,让青少年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在全县6所中学设立青少年维权“法律阳光信箱”,开办“青少年法制讲坛”,推行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活动,开展学前法制课、在校警示课、毕业守法课“三课”教育,实现了校园“零”犯罪的目标。
三是采取“二卡三书三定期”督察法开展另案处理及追漏捕工作。2010年,该院采取“二卡三书三定期”督查法开展另案处理及追漏捕工作,形成了一条有效的监督链条,确保监督的持久性和实效性。“二卡”即另案处理和在逃人员登记卡和跟踪监督卡;三书即《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三个定期即定期核对销号,定期通报在逃和另案处理人员名单,定期督促公安机关落实抓捕措施,保证每个在逃人员信息不间断,每名另案处理人员处理结果有回音。
职务犯罪工作扎实开展
该院通过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促成52名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加大对职务犯罪查处力度,立职务犯罪案件19件30人,其中大要案5件。通过建立了职务犯罪“临界预警”机制,创新性的摸索出一套“两联”、“五上”工作法,职务犯罪预防联系重点行业、联系热点岗位,上展板、上广告、上电视、上网络、上课堂。争取到当地人大支持,在《盐池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组织执法检查的暂行办法》中,成为全区唯一参与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活动的政法部门。此外,围绕涉及民生工程,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粮款补助兑现情况开展专题调查、撰写报告,此举引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2010年各乡镇对“两委”班子换届工作,我院确定2011年为村级干部预防年,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