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检察官深入企业开展司法调研。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检察院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以“规范管理抓基础,强化监督护公正,服务新区促和谐,争先进位求发展”为总体思路,以试行规范化管理机制为契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为辖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自1995年以来,大港检察院连续十六年未发现错案、违法违纪、涉检越级上访、超期羁押、安全事故,检察工作走在天津市检察系统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检察院,是“九五”、“十五”立功先进单位,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检察系统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等8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先后涌现出16人(次)荣获了包括全国优秀公诉人、市级劳动模范、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市检察系统个人一等功、市十佳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天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开发开放总体格局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了从思想到行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该院及时转变观念,找准服务新区经济和社会的切入点,不断提高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转变观念,找准服务新区的切入点
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变化,大港检察院积极应对,做到“三个主动”:一是主动转变观念,做到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干警找准角色定位,牢固树立“大滨海”的整体意识,把思想和行动全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新区部署上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大潮中;二是主动调查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紧紧围绕新区开发开放的部署和措施开展调查研究,先后深入到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中华民营经济园等坐落大港的重点工程项目,深入到大港油田、石化公司等驻区国有大型企业和改制企业,深入到重点街镇开展司法调研,做到先谋后动;三是主动采取措施,服务滨海新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该院研究制定了《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服务滨海新区的十项措施》,从法律监督的角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注重工作方法,深化服务的着力点
在服务和促进辖区经济发展中,大港检察院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查出问题是成绩”,“澄清问题、还以清白也是成绩”的原则,在执法办案中,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民事经济纠纷、改革探索失误、执行政策偏差与犯罪的界限,支持改革者、保护创业者、惩治犯罪者;二是正确处理查办与预防的关系。坚持以贴近重要部门、贴近重点工程、贴近企业改制为着力点,建立健全了覆盖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预防工作网络。三是正确处理办案与服务的关系。从有利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出发,坚持履行职能与服务发展相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都依法同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延伸触角,把握服务的结合点
大港检察院坚持把维护滨海新区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着力强化“三项职能”:首先,突出打击犯罪职能,确保一方平安。依法严惩破坏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各类犯罪,突出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为开发开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其次,突出诉讼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的监督,依法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不该立案而立案、违法插手民事经济纠纷、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问题。积极探索开展民行督促起诉、支持起诉、调解监督的新途径、新举措,努力保护开发开放中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其三,突出化解矛盾职能,消除不稳定因素。加强控申、民行“两个窗口”建设,严格执行各项便民服务措施,真正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在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的同时,不断延伸检察工作触角,通过建立检察工作室、法律六进等活动平台,将问题全部解决在基层,真正做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提升执法能力,夯实服务的关键点
大港检察院坚持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作为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第一个关键动作。首先,改进执法作风。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调查研究、带头深入基层、带头提高效率、带头廉洁自率,在全院营造正风正气、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提升执法能力。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执法思想,加强岗位练兵,努力打造更多特色和亮点,切实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其三,加强自身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努力拓宽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途径。同时大港检察院主动强化内部监督,坚决执行工作纪律和办案纪律,对发现的干警违法违纪行为决不姑息,提升执法公信力。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