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7月4日,我来到检察日报社工作。从那天到现在,我工作的每一天,都在收获。
刚到报社工作时,觉得编辑不过是约约稿子、校对版面而已,远没有记者工作有趣,也不是很重要。这种心情,直接导致版面上的粗心。一次王松苗副总编拿着“改花了”的大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赫南,要注重细节,从现在做起。如果不注意,工作多年以后,你想‘细’也细不起来了。”
这一点,也是庄永廉主任着重强调的。她要求我们编辑稿件时,必须仔细核实“五个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身份、名字、地名、法条、事实细节更要核准。
在我不厌其烦地与法条原文、作者、采访对象核实的过程中,我开始变得不再粗心,重视版面上的每一篇稿子、每一个字。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种检察报人应有的责任意识,真正担当起“责任编辑”。
工作中,我学习到检察报人的坚韧和吃苦精神。在报社,加班加点是很常见的。体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每年的全国“两会”了,后方的编辑一直加班到深夜,有时候要到凌晨3点钟。我觉得那时候我开始精力不济,眼皮快打架了。但是在机房,我们总能看到神采奕奕的赵信副总编,他还不时地和大家开开玩笑,让我们精神振奋起来。
2009年以来,我连续3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前方报道工作,进一步体会到检察报人的坚韧。每天,我们都如一群小鸟飞往会场、代表团驻地,而后穿梭忙碌,直到晚上给后方提交完全部稿件后,大家才能坐下来开会。
每当我疲惫的时候,就想一想每天最后入睡、时刻指导我们的前方报道组组长肖玮老师,想一想扛着几十斤摄影器材“抢镜头”、经常乘公交车采访的傅伟老师……立刻就有了拼抢的力量。
在全报社的努力下,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比较圆满。去年“两会”报道结束的第二天,曹建明检察长亲莅报社看望大家;今年“两会”报道结束当天下午,胡泽君常务副检察长便到报社看望大家。
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样,习惯于把工作放在第一位。2010年11月的一天,下班后,我发现两岁的宝宝发烧,编辑还在等我的稿子。于是,我便坐在孩子床头的地板上,一边安抚他,一边赶写了一篇庭审报道。
工作中,我领悟到检察报人团队精神的情义无价。我来报社后第一篇作品是评论《冷眼旁观芙蓉之火》,发表在法辩版上,还记得李国民老师当时举例子给我讲解“嬉笑怒骂皆成文”的道理;为总编室写《微软黑屏:侵权?维权?》时,魏星老师亲自到机房做版,在他的鼓励下,我自己提炼出肩题;法律经济部的李国明老师在修改稿子的时候,告诉我对法条不能说“应该是”,要准确……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时候,张本才社长、李雪慧总编辑同往年一样来看望大家,和大家一起吃盒饭……
出差采访的时候,许多驻站老前辈都给过我无私的帮助。今年端午节刚过,我去上海采访,大清早,林中明站长就到火车站接我;遇到采访对象抵触的时候,林站长坚决支持我、安慰我;走的时候,他一定要送我到检票处确定我能上车方肯离开……
正是和林中明、傅伟、朱建军、李明耀等前辈们的接触,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报社的发展历程,认识这样一群人:不为了什么,单纯地喜欢报道检察工作,为报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并被广大检察人员所喜爱。
工作中,我感受到检察报业的蓬勃发展。采访中,我能接触到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检察官、法官等众多采访对象、作者,也常常遇到其他媒体的同行。
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我,他很喜欢《检察日报》,每日必读;一位基层法官告诉我,他在正义网注册了法律博客;一位《南方周末》的高级编辑说:“感觉你们报社的记者很纯净……”
在多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报社“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让我觉得有信心、有力量。因为我们的每条新闻,都会以发酵的形式通过正义网迅速传播。在强势的影视圈中,我们也有一席之地。
工作,坚定了我的法治信念。“点滴推动法治进步”,是我工作中快乐的源泉。正义网做20周年访谈时,北京大学的姜明安教授认为,我采写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为何难付表决》的稿子客观上推动了该法的修改。这让我倍感欣慰。
面对报社的明天,我们满怀信心。因为,我们有检察报人的精神,那是一种追寻真相的冲动,是对正义的渴望,是对法治与真理的执著,也是报社前进的恒久动力。
(作者系《检察日报·声音周刊》编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