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2011全国两会>>舆情观察

公务车管理拟出台新规 民间呼声再获响应

时间:2011-03-08 20:16:00  作者:高睿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主题事件

  2011年,公务车改革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昭示着中央层面对这一屡受民间热议的问题的呼应。而在3月8日《新京报》的报道《公车管理出台新规:省部级以下官员不配专车》中,更多有关公车改革的细节被释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使用年限从5年一换变为8年一换,且他们在职务提升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而省部级以下单位车辆则不固定到人。此外,3月初,财政部还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从预算决算关口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代表委员建言

  解析公车改革阻力

  全国人大代表任建国:公务车带来的问题一个是攀比心理,凡是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都想把车子搞得好一点,车辆购置费用、使用保养费用就控制不住了;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车私用,这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法制化与公开是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陈志列:走增加民意民智的公车改革和法制化路线,是公车改革的治本良策。要明确最低限度保留公务用车的范围、使用规范、公车腐败的处罚措施及保障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知情权、监督权。

  可从货币补贴入手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首先要给公务员进行交通补贴。补贴数额可以与工资类别结合起来,确定哪一级的官员应该给多少。此外,有必要设计公车监督制度。一方面可以像广州那样给公车安装GPS,单位能知道每辆车都到了哪里。在外部,可以给公车用特定颜色的车牌,上面再写上“公”字,让老百姓知道这些车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以便监督。全国政协委员李宏:一是改革要采取市场化、货币化的办法;二是改革要统筹兼顾、步调一致,不能只是在某一个层次、某一个省份进行局部改革。

  【舆情传播

  “一个人的车改”获关注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各家媒体在预测两会热点时,屡有提及公车改革。如在《中国商报》预测的两会汽车业八大热点中,“公车改革何处去”位列第七。而在新华网归纳在网络参政议政上有积极作为的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特地提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及其发表的博文《我也晒晒我的“叶氏车改”》。叶青在其文中将车改概括为四句话:“自购私车”、“上下班补助”、“出差实报实销”以及“建议‘双轨’过渡”。不少地方的人大代表也在通过媒体表示自己对公车改革的关注。如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治理交通拥堵,首当其冲是进行公车改革,限定公车的购买和使用”。再如3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民革中央对公车制度下了一帖猛药:建议全部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的专车,改为公务用车,并提出以预算管理来实现公车的总量配置,将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3月4日,《北京青年报》刊文《叶氏车改8年 “两个半人”响应》,在此后几日被媒体广为转载。在这篇访谈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通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叶氏车改”,并称每年大概能节省10万元。然而追随者寥寥无几,多数人主要持着一种“待遇论”和“安全论”。叶青还提到,很明显老百姓希望公车改革,但公务员希望不要改。这种公车改革最大阻力在于“自己革自己的命”的观点也被之后的诸多媒体所秉持。如《广州日报》转日就此刊发时评称,“让‘既得利益’者革自己的命,很难”。

  政府工作报告呼应民意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是公车改革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极强的反应。当日下午,新华网特地就此发文《公车改革:让百姓从“心堵”到畅通》,梳理了公车改革案例与代表委员建言。

  3月6日,在数家地方都市报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中,公车改革成为一个不可不提的亮点。如在《南方都市报》整理的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系国计民生的八大要点中,就包括“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北京晨报》、《广州日报》、《山东商报》、《东南快报》相继刊发报告解读文章《公车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车改革首次写入报告》、《公车支出今年零增长》、《中央下决心改革公车》。与这种声音形成呼应的是,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后,监察部部长马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将规范公车的编制和范围,严禁公车私用,在此基础上推进公车改革。同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也表示,3月底后,北京公车数量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方式实现透明化。

  3月7日,《钱江晚报》及《长江日报》分别就公车改革发表时评,主要论点是:公布数量仅是第一步,公车改革任重而道远。《东方早报》则刊文《副局长车改8年只影响2.5人》,给出了叶青推算的一个数字:如果我们进行改革,就算公车一年的开支3000亿元,最保守的估计也可以节约1000亿元。

  “车随人走”令舆论再度聚焦

  3月8日,《新京报》的报道文章《省部级官员升迁“车随人走”》以及就上述数据刊发的时评《公车改革:节省的数据在那儿摆着呢》,更是将对公车改革的关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两篇文章分别被转载250次和87次。“车随人走”、“公车改革一年节约1000个亿”成为标题中最显著的字眼。各大网站的两会专题也纷纷给予高度重视,百度新闻、腾讯网今日要闻新闻版及凤凰网两会专题的头条均为《中央拟规定省部级以下官员不再配专车》。网易、腾讯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也将这一标题高亮处理推荐阅读。相关话题在3月8日新浪网国内新闻点击量排行、腾讯网热评新闻排行中均位列第一,在网易今日跟帖排行中也名列第二。网民跟帖数量方面,网易、新浪网及凤凰网分别有58006、6653、37127人参与评论,三者的原创时评数据也分别达到了3084、582及587条。目前,相关舆情仍在继续。

  【媒体观点

  公车改革难在于监督难到位

  《齐鲁晚报》刊文《我们期待的是行动》称,如果我们能从现状出发看公车问题,而不是从某种理念出发评判现状,那就得承认,公车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问题,它的改革,既需要行政权力积极回应公众舆论对公车改革的呼声,也需要在现有制度背景下,来自人大的监督和必要的社会监督、公民监督的压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大对政府的预算监督问题。多年来,公车之所以消耗了那么多的财政资金,最终成为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改革议题,现有制度框架下对政府预算监督不到位,是其根本原因。

  公车改革首要解决意识问题

  《广州日报》刊文《“叶氏车改”为何叫好不叫座》称,公车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正如身在其中的叶青所说,“没有把公车改革放在行政改革的角度来考虑”。换句话,就是说是以“以民生为本”,还是“以公务员为本”。如果以民众的需求为本,很明显老百姓希望公车改革,但公务员希望不要改。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可见,公车改革首先要解决既得利益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即“福利”问题。

  公车改革亟待信息公开

  《新京报》刊文《公车改革:节省的数据在那儿摆着呢》称,无论是“原则上零增长”还是加强公车预算管理,如果离开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最后仍有可能落入内部关门改革的窠臼。如果此前的数据不能公开,那今年是否真的“零增长”,公众也将无从判断;这些年来,地方性公车改革其实也不缺少实践,可大多只是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赎买,既缺乏严格硬约束的人大预算,也少见公众监督。与叶青代表“一个人的公车改革”相比,不透明、不公开是地方公车改革普遍的弱点。

  最好通过立法解决车改难题

  《京华时报》刊文《公车纳入预算管理是第一步》称,让公车真正做到“公”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公车治理的边界。最好是通过人大出台专门性的法律,对公车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化约束,对公车采购、养护、适用人群和场合,有一个具体明确、清晰可执行的标准;对于违规的行为,要拿出实质措施予以惩治。否则,单纯由公车受益部门自行编定预算,或者进行货币化改革,会有将浪费制度化、福利工资化的风险。

  (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出品)

[责任编辑:zywx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