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开始于1985年,但数易其稿始终未能正式出台。近年来,医药卫生领域学者专家多有呼吁加速立法进程。3月10日,针对社会热切关注的精神病人收治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给予回应,称今年要制定精神卫生法。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精神卫生问题是卫生部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来看,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力度要加大,现在正在制订政策,把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纳入医保体系,而且在公共卫生均等化当中,应特别注重这类患者和他们所在家庭的关怀;今年希望精神卫生法能够出台。
【法律现状】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精神和神经疾病在当前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前列,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是精神疾病患者饱受疾病痛苦,遭受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是精神疾病患者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与现实相对应,我国精神卫生立法明显滞后。事实上,早在1985年我国就着手进行立法调研和草案起草,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法律迟迟未出台。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严重危害社会的精神病人非自愿住院治疗(强制医疗)问题。
【民间观察】
2010年10月10日,“精神病与社会观察”与深圳衡平机构两个民间公益组织,发布了四万余字的《中国精神病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称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病人一亿以上。同时,该报告揭示了当前我国精神病医学中该收治的不收治、不该收治的却被收治的混乱局面,以及资源配置错位对公众的威胁,指出我国现行的精神病收治制度存在强制收治没有门槛、没有程序规范、否认个人拒绝住院的权利、不经法定程序推定监护人、住院期间没有纠错机制、司法救济失灵、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低等八大缺陷。报告最后建议:建立有效的异议机制,推广法律代表制度;民政部门以监护人的身份对流浪精神病人进行照顾;刑事诉讼程序中确保法院对精神病的司法鉴定和强制收治的裁判权;呼吁尽快落实世界精神病学会关于职业伦理标准的《马德里宣言》,填补中国精神科医师职业伦理规范的空白。
【代表建言】
唐祖宣:最大限度保障精神病人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建议,应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和公共安全。各级政府要加强精神病人送治、康复、管理等工作。应成立由公检法、卫生、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政府组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精神病治疗、康复、就业等管理中的难题,各部门相互协调,消除精神病患者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对肇祸肇事的精神病患者,应由公安机关负责管理。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精神病收治程序,加强对精神疾病医生的职业培训,既要保证精神病人及时治疗和康复,也要保障送治人的利益不受损害。政府要对精神卫生治疗费用施行救助制度。精神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没有政府救助,往往使患者本人和家庭无法承受,造成精神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李立新:防止“被精神病”悲剧再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精神卫生立法、防止公民“被精神病”悲剧发生的提案。称目前很多地方对精神卫生领域的管控,根据的都是当地颁发的《精神卫生条例》,而目前各地依据的“精神病人入院收治指征”,是卫生部2001年11月《关于加强对精神病院管理的通知》中的一个附件。没有上位法,权责不明确,现行规定很容易被人利用。他同时建议,有了法律作基础,还应当确保医院的公益性质严肃“被精神病”的事后究责,并将定期复诊与法院公开听证相结合。
钟南山:精神病鉴定一定要保持独立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表示,非常赞成精神卫生的立法,但目前对精神病人收治最大的问题是对精神病的界定。精神病鉴定一定要保持独立,由于目前对于精神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往往由于人治的因素把人认定为精神病,掩盖了很多社会、政治问题。对精神病人界定的过程应该完全独立,不能有干扰,也不应有暗示。应培养足够的精神病医生,对病人进行独立的检测和测试。
【舆情传播】
有关精神卫生的立法进程,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将正常人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被精神病”现象频频见诸报端,更是将这一现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海南、山东两省均提到出台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深圳市也重启《深圳市心理卫生条例(草案)》审议。但这一系列建议由于只有《山东商报》、《海南日报》等地方性媒体报道,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代表委员再次就精神卫生立法一事建言,中央级媒体开始关注此事,一些民间意见领袖也应时而起,献言献策,一时间有关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的呼声再次在全国范围响起。2月24日出版的《人民论坛》杂志在“民生民意”栏目中,专门制作专题探讨了我国目前的“精神病”收治乱局。认为精神病院现在越来越异化为拦截上访“维稳”的工具、谋财害命的合法执照以及逃避惩罚的“保护伞”,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漏洞,并提出国家应加快精神卫生立法,并在精神卫生保障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3月3日,《大河报》以《手腕粗的铁链锁住精神病亲儿——“解锁工程”打开囚禁之锁》为题,报道了河南省一名24岁少年因患重症精神分裂,被家人用铁链锁在自家屋内,后终被解救的事件,文章最后也提到,希望国家立法救助贫困的精神病患者。该篇文章被转载25次,网媒多将标题修改为《24岁重症精神分裂患者被父母用手腕粗的铁链锁住》。
由于该篇报道出现在两会召开之际,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后两会中有关重视精神疾病防治、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的提案建议被媒体报道出来。3月4日,《健康报》以《“精神疾病防治不能再等了”》为题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12320”管理中心副主任李蓉教授建言;3月5日,新华网以《唐祖宣代表呼吁最大限度保障精神病人权益和公共安全》为题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建言;3月7日,《青年时报》以《强制精神治疗该由谁说了算 李立新委员建议:加快精神卫生立法》为题报道了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的提案。
3月10日,吴邦国在报告中提到精神卫生法再次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新华网《两会新华视点》栏目在报道《2011,中国立法四大看点》中以“制定精神卫生法:为社会和谐‘护航’”为题关注此事。3月11日,平面媒体对此事全面跟进报道,《新京报》刊发报道《精神卫生法再入立法计划》,《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卫生部部长陈竺后发表报道《陈竺:精神卫生法年内有望出台》。《新快报》则就此事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并发表报道《钟南山建议:界定精神病人应完全独立》。当日相关报道103篇,达整个舆情监测期的峰值。
另一方面,一些民间意见领袖也通过网络发声。3月8日,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公益律师黄雪涛在其博客中发表了《两会提案建议:加快<精神卫生法>立法步伐,健全精神病收治异议机制》,并通过微博将这一“个人提案”转发给多位人大代表,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但截至3月11日,尚无代表对此事作出回应。在网民评论方面,由于此事牵涉到较多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网民多以转发微博为主,评论较少。
(作者:夏耘海 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