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政协委员表示,过去他是管提案答复的,很熟悉提案答复的“三段式”——“第一,感谢你对某某工作的关心,今后还请继续关心;第二,这个事我们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第三,剩下的事我们正在研究”(据3月5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提案能否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而相关部门的答复水平和办理质量,常常也成为委员们观察、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窗口”。
委员们在乎答复部门的态度。即便态度不能决定一切,至少也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感谢关心,欢迎监督,正在研究”,委员们挑剔的并不是这种程序性表达和“格式化”答复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进展。因此,尽管一位政协委员感受到“他们态度太好了,不论是电话还是行动,好得让你感动,好得让你不敢再对他们的工作提意见,甚至,好得不敢再就他们部门所管辖的事情写意见了”,但“话里有话”,接下来,这位委员话锋一转:“不过,对反映的实质性问题,却丝毫没解决。”
言语之间,不难琢磨出委员们其实更在乎解决问题的进路。“我都提十年了,最后调研半天,才说你太对了,最后回去又没下文了。”面对这样的“太极”功夫,委员们早就明察秋毫:“我得出一个规律,有关政协组织、政治协商的提案,落实的情况不理想,有关具体方面问题的,落实得还可以。”“麻辣委员”蒋洪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委员们的共鸣,是因为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有关部门虽然回复很及时,但是我们更看重落实的情况。不要将回复总停留在纸面上。”
“如果相关部门总是既想获得我们的理解,又想把问题搁置,这样的态度,要我们提建议干什么?”归根结底,委员们最在乎的还是解决问题的效度。由于视角不同、立场不同,不可能所有提案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因此,委员们需要的往往也就是一个明确的结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即便“旗帜鲜明的严词拒绝”,也未必得罪委员。比如崔永元委员就曾提出一份“平反类似《武训传》等电影”的提案。结果他得到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回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掷地有声的‘不’字”!可在崔委员看来,5年的政协生涯,只有这个提案回复让他觉得最给力。因为那些“正在研究讨论中”的回复,就像是打电话听到了占线忙音。而这一次,他至少能听到一声清脆利落的挂断。而这样的挂断,却可能换来别人N次的迅速接通。
不将“正在研究”式的答复格式化,认真办理委员的提案,不光是个态度问题、效率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个宗旨意识问题、法律责任问题。按照《提案工作条例》的要求,承办提案的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提案者的沟通,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征询提案者对办理复文的意见。为此,一些地方政协探索跨年度提案的追踪办理,注重“回头看”和“继续办”,代表了提案文化的发展方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