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酷评两会

从领导说"普通代表"看"始终的平等意识"

时间:2012-03-08 15:37:00  作者:李曙明  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中国人大网上有一篇文章,讲人大代表应具备的六种意识,其中一种是“始终的平等意识”。文中的“平等”,是从代表和群众关系角度来说的,“代表来自群众,既是群众的代言人,又是群众的一员……具有平等意识,而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这两天的几条新闻,让我想到的是代表之间如何树立“平等意识”。 

  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主持人邀请李长春作“重要讲话”,李长春说:“我要申明,不是‘重要讲话’,是作为四川代表团的普通代表共同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一句“普通代表”,李长春同志将自己置于和其他代表平等的位置。对李长春同志来说,他发言的分量并不因“普通代表”身份而减轻。但对其他代表而言,对面坐的是中央领导还是“普通代表”,或让他们内心有细微差别,畅所欲言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据3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在人代会上的尴尬时刻……领导在场时争相发言,汇报地方政府政绩或本企业贡献;当着上级领导的面,颂扬领导。遇此情景,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王代表谈到的,或是个别现象,但反映的问题却很深刻。其实,“领导”也是以人大代表身份在场的,如果“汇报政绩”、“颂扬领导”的同志能把他们作为“普通代表”而不是“领导”,发言方向或会有所不同。 

  人大代表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工人、农民,也有企业家、官员。即使同为官员,级别也有高低。这是客观事实。但两会期间,他们同是人大代表,是平等的,人大代表就应是他们身上仅存的“标签”。人大代表平等而不是“三六九等”,这是他们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取得最好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位多次参与两会报道的同行发现,这几年,少数代表不是越来越敢说,而是越来越不愿说。这种感受未必准确,但我仍不免担心:一旦个别同志缺乏平等意识,放眼望去,看到的不是和他平等的代表,而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自己前途的领导,他还能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吗? 

  代表平等,这是常识。但财富、职位等多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注定了树立平等意识的艰难。打破“不平等”,两方面“发力”很关键:一是领导。当领导将自己作为“普通代表”时,其他代表能及早和他“平起平坐”。二是媒体。眼下,媒体报道中,在“人大代表”后多要加上官职、职业等身份。一些时候,这么做是为了强调其观点的权威性,但也无形中强化了代表之外的“标签”。既然报道对象是以人大代表身份而不是其他任何身份发言,那么,只写“人大代表”就应是报道常态。当然,并非不可有例外。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条2010年3月5日的“旧闻”,再次直观感受“平等”:当天,胡锦涛同志参加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在发言前他笑着纠正了会议主持人的“口误”:“他说刚才代表的发言已经告一段落了,我说还没有,我还没有发言。”

[责任编辑:杨晓]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