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参与审议、讨论活动或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惧“棘手”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从话题的敏感度到回应的高层级,从广泛的参与度到交流的坦诚度,都令人耳目一新,赢得公众好评。
比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委员对研究生英语考试泄题舞弊案件的提问时,透露案件侦破已有较大进展,并强调不论案件涉及教育系统的什么人,一律按法律处理。再如,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面对“三鹿奶粉”事件中部分被问责官员“复出”的质疑时,既耐心解释,又明确强调“干部犯了错误要按照党纪甚至国法严肃处理,处分期过后重新安排适当的工作也符合相关规定”。
在传统观念看来,这些群众关切、舆情热点无不是政治生活中的敏感点,还可能是工作中的复杂点,提起来“脸上无光”,说明白“一言难尽”,于是,不少领导干部既害怕别人问起,更不会主动提及;既不想仓促回应,更担心“言多必失”,遭遇提问多以“太极拳”应对。相形之下,今年两会上,省部级领导干部纷纷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体现了“有问必答”的坦诚沟通,“有备而来”的认真态度——不只是对问题的正面回应,更是对解决问题有所行动。
主动回应社会热点,体现了推行政务公开的成效。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到去年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特例”,中央更要求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及时回应。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不少领导干部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也不能玩弄技巧,忙不迭撇清责任。这种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主动回应热点,更彰显了理性、自信的执政心态,科学、实效的执政方式。从教育部“异地高考”的“10个月内拿出方案”,到监察部将着手研究“三公经费”详细统一的公开标准,我们看到,这些部门正在视群众的关切为工作的落脚点,把热点看作决策的支点,从而在沟通中解疑释惑、维护政府公信力,更在互动中寻求“善治”,为下一步改革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更好氛围。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回应社会关切是执政者的政治素养,也是当前改革攻坚的重要一环。两会上展现的这道亮丽风景,希望延伸下去,进一步推动“政务”透明化、“公开”常态化。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