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两会,期待来年再见。每年这个时候,不舍的情绪都弥漫在会内会外。
今年,让人尤其不舍——对会议的不舍之外,又多了对人的留恋。明年是人大、政协换届之年,一些多年来为我们所熟悉的身影,或许不会出现在2013年的“春天聚会”上。
两会需要新鲜血液,部分同志“让位”于新人,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对于“老人”,我们在感情上自然有些不舍;对于新人,我们充满期待。而百姓通过两会树立的对未来的信心,更不会因为未来的人员更迭而削减。
百姓的信心,来自责任感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叶青代表连续8年建言公车改革,韩德云代表连续7年敦促官员财产公开,蒋洪委员连续5年呼吁阳光财政……他们用行动告诉未来的新人:如何履职,才能不负这神圣称谓?
而公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除了代表对选民的责任,更有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儿子希望母亲好”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每年的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过程,也是他们用行动向公民普及“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这份责任”的过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而这必将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牵引社会前行。
百姓的信心,来自对“制度比个人更可靠”的确信。人大、政协制度日趋完善,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现实下,再担心那些“含金量”十足的议案、提案会因为某个代表委员卸任而就此打住,纯属杞人忧天。既然公车改革、官员财产申报等问题代表了进步的方向,反映了百姓的诉求,那么,在这些问题彻底解决之前,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接力”呼吁,就是可预见的结果。
将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制度而不是个人身上,这是成熟社会的标志之一。而两会,则加速了社会成熟、公民理性的进程。
百姓的信心,来自代表委员的信心。单从结果看,部分代表委员多年建言,似乎并不理想。但如果不带偏见,我们应该承认,尽管有时步子没有我们期待中那么大,但社会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公车改革、财产公开等问题上,全面改革尚未铺开,但局部探索一直进行。社会进步的种子,在他们年复一年的呼吁中埋下,只待“开花结果”。
更重要的是,即便结果有时不理想,也未让他们畏难、退缩。多年一贯的执着背后,是他们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从未动摇。对社会而言,这份信心弥足珍贵。
现实并非尽善尽美,有时甚至令人无奈,但如果我们因此失去进步的信心,社会进步可能真的会因此停滞。道理很浅显:只有对它还有信心,你才可能想着为改变它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社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多少人对它有信心,又有多少人愿意为它改变而付出努力。
两会结束之际,把一句话送给明年将卸任的“老人”、为两会注入新力量的新人,以及每一名公民:
你有信心,中国就有新希望。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