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舆情观察

李竟先委员建议领导决策终身追究制获舆论赞赏

时间:2012-03-05 22:36:00  作者:李永刚  新闻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主题事件】

  据3月3日《新快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竟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当前面子工程不断,将提交提案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对领导干部决策终身追究责任,以遏止“败家工程”。

  “败家”与否,关键看是否给百姓带来实在的利益

  李竟先指出,近年来有关“面子工程”、“败家工程”时见报道,如某贫困县投资60多亿元建“温室大棚”,最后只剩供领导参观一项功能。“衡量一项工程是‘民生’还是‘败家’,关键看是否给百姓带来实在的利益,是否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否则就是瞎折腾、浪费钱,就是‘败家工程’。”她表示,对“败家工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应坚决遏止。她在提案中分析说:“政绩观扭曲了,干部考核以GDP为主要指标,建也GDP,扒也GDP。”对不当决策造成劳民伤财、浪费大量国家钱财的责任人,并没有完善的问责制度,决策者没有受到应有的行政问责和法律制裁,甚至以集体决策为由“法不责众”,种种原因造成“败家工程”。

  建议建立决策者终身追究制度

  她建议首先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项目评价机制和决策程序,使决策有充分的民主参与。“第三方监督机制,包括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基层群众和舆论监督”,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所有关系民生和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决策,必须接受监督。

  “加大问责力度,实行领导干部决策问责和终身追究制度。”李竟先认为,凡是在绩效审计中、在事后监督中,发现有因决策失误导致浪费国家和社会巨额财富的行为,无论决策责任人的岗位调动、职务升迁、在职与否,都要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

  提案最后指出,应弱化干部绩效考核和晋升中对GDP的依赖,加大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和民生福祉在干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媒体评论】

  期待以终身追究制倒逼敬畏民意

  东方网评论《以终身追究制倒逼敬畏民意》认为,我国要建立领导决策终身追究制,关键在于确立项目效绩审计与后评价制度。在事后对项目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全过程进行全程审计和系统评价,厘清决策和相关各方责任。明确不管当初决策人职务是否变动、是否在职,都要承担审计与评价结果所示的相应行政责任。因决策失误导致浪费国家和社会巨额财富的行为,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责。当然,终身追究制只是事后监督,只有让领导形成敬畏民意的习惯,科学决策、公开决策和民主决策,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才能终结“败家工程”之痛。

  【网民观点】

  支持:在其位应“慎”谋其政

  搜狐网山东省东营市网友“fanxing213”:非常好,让掌权者在做决策的时候有责任感,做到在其位“慎”谋其政,不至于将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决策当作儿戏!更不能一走了之!支持!

  新浪微博网友“向若1984”:赞同,必须对自己做的决策负责到底,尤其是管理者!

  新浪微博网友“焜HNU”:恩,面子工程是该整治一下了。

  搜狐网湖北省武汉市网友“hjxwit”:个人认为这份提案比较实在,实行领导干部决策问责和终生追究制度可以有效遏制领导干部腐败,让他们也对自己的决策担当起责任。避免浪费国家和社会财富,使国家和社会财富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为民所用!

  搜狐网山西省网友“3992403”:这个提议早就应该出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好的提议,对遏制腐败、面子工程等方面起到了制约作用。尤其是让那些心怀鬼胎的决策者,时刻提心吊胆。

  担忧:提案能否通过

  搜狐网北京市网友“绿波依然”:提案很好,可是能通过么?

  搜狐网福建省福州市网友“超越梦想的微博20”:这个提议太好了,但提议好未必能通过哦。如果获得通过,那官员获取政绩就没那么容易了,升迁也不容易了。谁愿意在自己头上安个紧箍罩啊!

  追问:具体操作如何实施?

  搜狐网湖北省武汉市网友“w701smd”:若是能对所有领导都建立决策终身追究制那当然好了,但是其具体操作将如何实施?

  搜狐网河北省廊坊市网友“进化螺旋”:听起来很好,实际是空话。目前的法律没有禁止追究过往的决策,那么依据法律追究就是了,没有必要再添一项制度。问题是:谁在监督、谁来追究?决策造成的损失谁来赔偿,是决策者还是国家来赔偿?

  (作者:李永刚 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责任编辑:zywsg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