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人大代表抨击时弊、政协委员呼唤正义,新闻嗅觉敏感的媒体不停地捕捉两会上的各种犀利声音,积极争抢各种质疑讯息,经各种网络传播载体“打包处理”后迅速向社会传递。在怨气郁结、戾气蔓延的互联网,批评之声纷至沓来的同时,负面情绪也在快速积聚。各种网络媒体如何主动发挥正面传导作用,融合各种异端歧见,以建设性的视野在两会期间凝聚更多官民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吴英判死刑没道理”,提议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的政协委员李立新在采访中的一句话被某门户网站编辑列入标题,随之蜂拥而来的跟帖纷纷将议论焦点指向吴英究竟该不该判死刑,而对报道中关于通过立法和金融改革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却应者寥寥。
或许,在激烈的两会眼球争夺战中奔忙的网络编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或信手拈来、或刻意为之的一个新闻标题所承载的政治分量。社会公众寄望通过影响个案的判决来推动法治进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注意,不顾法律常识、只争是非对错的无意义争吵和道德审判不仅无助于融资难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进一步制造意见鸿沟、撕裂社会群体。
当然,除了网媒责任外,代表委员作为两会的参与主体在接受采访时也要避免只顾言辞犀利,而疏于传递更有价值的议政信息。在速读时代的网络世界,相信大多数网民只会记住那几句辣评、雷语,根本不去理会报道后面的理性建议。
“国企人员出国嫖赌国家报销,百姓不服我不服”,已经是第五次将改革垄断企业的提案带上“两会”的王超斌主动邀请媒体将他这句话写入新闻标题。接踵而至的网民评论除了对这位委员的溢美之词和对国企人员嫖赌报销的愤怒之外,对如何改革垄断企业并无多少建设性的提议。
委员议政应有深度调查、独立思考,为了吸引网民眼球而提案,是媚俗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议政权利的不尊重。三八节前夕,数位女政协委员前去探望进京治疗的合肥毁容少女,并现场联名提案加大毁容行为的刑责力度。经媒体报道后,虽然有不少同情受害少女不幸际遇的网友高呼这些女委员是为民请命,但也有网民认为这种现场临时性提案过多掺杂了感性因素,既不够慎重,也有干涉司法机关正常的审查起诉的嫌疑;更多网友则执着于争论行凶者该不该判重刑的问题。提案中有价值的信息都被情绪化的愤怒刷屏淹没,过多探望可能影响受害者心理的担忧也少有人提及,反思悲剧背后青少年教育的缺失问题的理性呼吁更是被争吵所过滤。
以积极的建设性思维,化解媒体竞争时代的“眼球情结”,近日有官方媒体呼吁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明确“角色意识”,凝聚官民共识。同样,参与两会报道的网络媒体和面对媒体竞相发声的代表委员也应注意,不要让标题党掩盖深层次的问题,也不要让犀利的只言片语抹去理性建言的痕迹。
(作者:侯文昌 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