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舆情观察

政协委员建议将心理健康列入干部体检项目引争议

时间:2012-03-10 23:53:00  作者:李永刚  新闻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核心提示:近年来,部分党政干部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等各种原因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针对这一现象,有政协委员建议,将心理卫生监测作为干部体检的必检项目,将干部心理健康状态作为干部任免、升迁的参考依据,杜绝“带病坚持工作”现象,在网上引起较大争议。有网民认为,在全民焦虑的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体检不能只惠及党政干部群体,从事其他职业的公众同样需要心理疏导与干预。 

  【新闻主题】 

  据3月9日《南方都市报》、3月10日《新京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王旭东接受采访时表示,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存在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官员如果心理抑郁,将影响决策。因此,他建议,将心理卫生监测作为干部体检的必检项目,以制度的形式明文规定,在任干部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应强制离岗休息并治疗,同时将干部心理健康状态作为干部任免、升迁的参考依据。 

  【背景资料】 

  据媒体对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2010年有9起类似事件,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官员自杀势头不减,今年初也有多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个别官员确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自杀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长期心理抑郁所致。 

  【媒体评论】 

  建立有效的官员心理干预机制 

  《三湘都市报》刊文《杜绝“带病坚持工作”是对官员的真正爱护》评论认为,王旭东委员所提出的“杜绝带病工作”,其意义在于尽量把心理不健康官员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而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应从根源上解决这种心理危机,即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为心理出现亚健康,或者已经有精神重压的官员号脉问诊,使之尽早进行心理治疗。另外,官员自己也应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摒弃“讳疾忌医”心理,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别让抑郁和焦虑附体缠身。 

  【网民观点】 

  应及时建立干部心理疏导机制 

  腾讯网网友“德国农村妇女”:这建议没什么不对吧,欧美国家早就有对关键部门领导的心理评估机制,对政府公务员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理念和做法国内应该及时引进。 

  呼吁关注全民心理健康 

  新浪网网友“杨文”:不该过多的把心理问题和职业挂钩起来,虽然职业肯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但是,更多时候人的心理问题其实还是跟其自身的性格有关系,根据职业状况合理的调整自身的状况才能更好的释放心理压力。不仅仅是公务员面对的压力是如此,哪一种人,哪一个行业不都是在面临着生活给予的压力么?  

  腾讯网网友“飞龙在天”:公务员也是正常人啊,有心理问题很正常。成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又常常面对各种问题,有心理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啊。我去年的时候,还中度抑郁呢。怎么没人关注一下老百姓的心理健康呢? 

  腾讯微博网友“Yang”:老百姓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有疾病的更多!想想富士康等企业的员工,请委员们提的建议别仅限于政府官员。 

  心理监测和治疗不能治本 

  新浪微博网友“林竹园”:从切身感受来看,官员之所以存在心理问题,根源在于一把手说了算,权力过分集中,从而压抑束缚人的积极性创新性。在一线公务人员呈现一种既对上级负责,又要面对基层民众众多问题的现实困扰,两头都落好很难,长期下去,就要出现心理疾病。  

  新民网网友“李特”: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一方面来自上级领导的任务压着他们,而来自人民群众的呼声也让人不堪承受,他们一直都是两面受气的角色,生活在压力的漩涡之中。如果不及时疏导的话,估计每个人都会有心理疾病的。 

  大范围推广浪费财政资源 

  新浪网网友“唐纳森”:针对部分高压力岗位设置心理健康保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以制度化的形式全面铺开,必将又是一笔极大的预算,对于纳税人而言是不负责任的,最终只会让医疗产业获得更多的资本。

     (作者:李永刚  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责任编辑:zywyhp]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