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至今,与“互联网”及“舆论监督”相关的关键词频频见诸报端,从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到两会代表日常接受记者采访,“如何对待网络舆论”这一话题被反复提及。有的官员深受网络谣言之苦,建议立法监管,而有些地方则加大了通过网络了解民意的力度,甚至将微博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抛开对网络舆论的态度暂且不论,对网络舆论的关注与重视,已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形成共识。
发生于去年年中及今年初的陕西西安“药家鑫案”和海南三亚“宰客门”两起事件,经过网络舆论的传播与发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两地官员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立法加大网络监管的希冀。陕西省高院副院长黄河称,目前网络媒体存在着监督无序、信息失实、恶意炒作等问题,影响正常的司法审判,希望加大网络媒体监督方面的立法,保证舆论监督及时合法。海南省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也表示,网络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理性的言论或非理性的不实言论广泛传播,建议国家推动网络实名制。
上述两位代表的观点可谓说出了一部分官员的心声,即面对网络中对政府及官员的指责与批评,以及无数真假难辨的信息,官员难免会觉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只好求助于法律。而面对这一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加海南代表团讨论时则指出,从大量的实践看,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还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现在发生问题的,大量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第一时间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造成一次次的冲击波,越弄越被动,希望大家转变思想观念,公开透明地应对。
李长春的观点代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待网络舆论的态度。在3月3日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贾庆林也指出,要开辟委员通过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新渠道,进一步激发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两会期间也表示,自己开了微博,一直在“潜水”关注网络舆情。此前,山东省两会期间,更是首次将“微博”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称要重视网络舆情,了解包括“微博”在内的社情民意。
由此可见,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官员,更多的是对网络舆论表达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将其视作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故与呼吁立法加强网络监管相比,官员如何转变思想,用更加开放的态度来看待网络舆论才是更为重要的。
诚然,网络中存在着对负面信息的恶意炒作,但这并不能抹杀网络在反腐倡廉及舆论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且网民也并不都是所谓的“乌合之众”,发出的声音也不乏真知灼见。如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甄砚提案废除“嫖宿幼女罪”一事,此前就曾在网络中引发激烈讨论。一旦限制网络发声的渠道,在消灭了谣言产生土壤的同时,也势必会影响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相反,“莫道传言如浪深,吹尽狂沙始到金”,代表及官员在面对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恶意中伤时,更应主动积极的做出回应,并善于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并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才能更好的听取民意,履行自己的职责。
(作者:夏耘海 来源: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