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最新报道

教育部: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将向一线教师倾斜

时间:2011-12-31 10:14:00  作者:田兴春  新闻来源:人民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田兴春)12月3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刘德培委员提出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忽视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忽视实践锻炼,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回应说,当前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也就是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

  第一,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理念是先导,高校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培养创新人才,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局面,根本上要靠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适应创造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体制机制。

  这方面,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228个高等教育项目中,有60多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目前,在推进上有四项工作重点。

  一是在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这个计划核心是立足高水平研究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二是我们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在开始启动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是推进高校与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17所高校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重点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氛围。

  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眼于研究解决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问题。完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师德、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遴选评价导师。在录取自主等方面也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加强专业学位建设,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杜玉波表示,培养创新人才,还必须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解决目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核心内容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等。在这个工程当中,我们将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创造条件鼓励创新,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老师。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关键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此我们考虑从三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坚持师德为先,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加强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二是坚持教学为要,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改革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倾斜。三是坚持科研为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责任编辑:杨柳]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