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中央部门及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媒体评论

[中国青年报]"三公"公开接力棒能传多远

时间:2011-07-19 09:03:00  作者:郑根岭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三公”(公务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以来,已有近30个部门进行了公开。虽然说还有更多的部委和事业单位尚未付诸行动,但可以相信,“三公”公开这个多米诺骨牌既然开了个头,其传导效应不会中途嘎然而止,值得期待乐观其成。

  前些年网上就流传过全国每年“三公”消费9000亿元的说法,尽管人民网记者刨根问底专门就此说法来源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表明并无实据属于以讹传讹,但社会上质疑与非议之声一直未曾消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连官方也拿不出一个有钉有卯的数据,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三公”消费虽然各部门各单位自有一本账,可毕竟都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不公开不透明,就使得总体上的数据难为人知,因此,官方应对社会舆论就不免乏力甚至理亏气短。

  政府部门运行办事,当然需要各种经费,其中“三公”就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不成其为问题,关键是这笔账不能糊里糊涂,毕竟财政拨款来自纳税人的贡献,政府是人民公仆,钱花多少,都花在了哪里,花得是否合适,都应该公开向大家作个交代,此乃天经地义之事。

  从已公开的几个部委的“三公”账目来看,有笼统简单的,也有稍细一些的,有的受到公众舆论赞扬,也有的仍引发批评反弹,这些都说明“三公”公开仍未有穷期,还需要再深化细致些,不光给大家公开几个抽象的数字,还应该进一步具体到哪些项目,这样才好让公众判断花得妥当与否。

  当然,已经公开的“三公”经费本身的准确性、可信度如何,这些部委还有更多的部门有没有、会不会作假账,都得有相应的监督、防范手段,说出来的数字和事项都应该经得起核查,谁提供谁说的都要负相应的责任,若有失实作假自然还得追究处分。总之,“三公”经费的公开,不能沦为数字游戏,要有效防范重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覆辙。

  “三公”公开,中央政府部门已经率先垂范,我觉得更有挑战性的是,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情况能否公开,公开得能否准确、具体并经得起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拷问。可以说,与地方相比,中央政府部门“三公”公开的难度系数并不算大,因为平常受较为严格的财务制度约束和审计监督。可不少地方各级政府就不然了,行政领导随意花钱张口就来,迂回曲折的办法多得是,可说是“花钱不眨眼”,其实都是由财政买单。

  因此,在不懈努力进一步推进中央政府部门“三公”公开的同时,应该尽早在地方各级政府全面推开,把“三公”公开的接力棒接着往下传,并确保真实可靠不走过场不作假。

[责任编辑:zywzf]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