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瓮安事件后,贵州再次引来全国关注。公推竞岗县(区)党委书记,电视直播候选人演讲。贵阳的这一举措,让媒体聚焦、网民热议。消息刚刚传出,就有北京媒体惊呼“政改新突破”的到来。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的贵阳也曾是地方政府创新的明星。明星由辉煌走向沉寂,再重新火热,“贵阳路线图”的背后,隐约可见的是地方政府创新的中国式命运。
“热”得措手不及
无论是从气候上,还是从媒体人气上,贵阳都不算“热”。就气候来说,正在力推“中国避暑之都”的概念,作为口号的“爽爽的贵阳”让人印象深刻。就人气来说,连当地媒体都“以默默无闻著称的边城”来形容这座省会城市。贵阳最近突然“热”了起来。外界对贵阳区(县)党委书记公推竞岗的热切关注,让当地官员有些措手不及。
在7月14日举行的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大会上,一位宣传部门的官员抱歉地告诉记者,他们事先准备的大会专用“记者证”已经用光了。“没有想到这么多媒体会来”这位官员解释道。随后他又向记者打听外界对贵阳此次公推竞岗的反应:“你说外地媒体很关注,都有哪些媒体做了报道?”在外地媒体介入之前,当地舆论还没有对此事做出热烈反应。在对大会进行现场直播的“金阳时讯网”,读者留言只有区区三页,共42条,而贵阳人口接近400万。当地媒体从外界的反应来评估这一举措的价值。15日下午,一些贵州当地报纸给记者打来电话,请记者“谈一谈采访这件事的感受”。“贵阳为什么这么‘热’?”一篇刊登在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的评论文章这样问。
曾是“政改明星”
贵阳曾是地方政府创新的明星。2001年,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市民旁听并作建议性发言,公开向社会征集执法检查项目,出台遗体、角膜捐赠法等均开全国先河。
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大旁听制。1999年1月23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凡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市民,都可自愿报名参加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而2006年修订的《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旁听规则》更是放宽条件,规定年满16岁的普通公民以至外籍人士,都能参与旁听,提前报名的旁听者甚至能够举手发言。
这一系列的探索引起极大关注,被称为“贵阳模式”,并用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政治文明”。2004年初,贵阳市的代表出席了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五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并做了发言。但除此之外,贵阳鲜有表现。记者统计,“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现场直播”,在含有这些关键词的新闻中频频出现的省市,多位于江苏、湖北和四川。
早在2003年,江苏沛县就产生了全国第一位通过“公推公选”方式选出的代县长。从“后备村官”到乡党委书记,再到省会城市的局长,江苏是“公推公选”模式的主力。2004年,湖北襄樊市实现了公推公选市(县)区行政一把手。而四川省遂宁市,则早在1998年就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候选人公开推选的试点工作。2006年,四川63%的乡镇完成公推公选。
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也于2006年3月公推公选了边河乡政府乡长和辛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各1名。
真正“贵阳特色”
在沉寂了数年之后,贵阳“一鸣惊人”。贵阳近期的一系列举措,将自己的名字加入了新一轮地方政府创新的探索者名单之中。
今年4月,贵州省委组织部到贵阳市考查了7名副厅级干部人选。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4月30日的“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暨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如果这7名干部得到提拔,空缺的职位都将采取公推竞岗和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
事实上,公推公选、官员竞岗,已经不算新鲜。在整个公选竞岗的细节设置上,贵阳作出了许多被当地媒体称作“贵阳特色”的布置,但整体程序与国内其他地方的设计基本一致。记者了解到,贵阳相关部门曾在三月份去南京取经。而在答辩会上,主席台的布置和南京“局长PK”时几乎一样。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大会的主持人,也来自于南京。
“贵阳特色”的实质在于,将公推竞岗的级别提升到了县(区)党委一把手。“这在全省是首次,在全国也很罕见”,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贵州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王礼全认为,把书记这样一种职位拿出来竞争,在过去很少,“这种形式具有首创性,而竞争岗位的重要性,反映了我们在这方面改革的步伐是很快的。”公推公选干部,过去往往都局限于部门职位,而且以副职居多;即使是公推一把手,也都在乡镇级别。因此,《新京报》社论对贵阳不吝溢美之词,社论说,这是我国党政干部任免机制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一次具有标杆作用的破冰之举。“在当前的政权结构中,县这一层级太重要了”,李军说,“自秦朝设郡县制以来,县便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而现在,“县一级党委、政府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否传到千家万户的枢纽,是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到最基层的关键环节”。这只是开始。来自当地组织部门的消息说,贵阳在7月份完成区(市、县)委书记公推竞岗后,还将在8月份完成区(市、县)长公推竞岗,9月份完成公开选拔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将此形容为“火热的赶考”。
“人走政息”忧虑
外界普遍关心,一向沉寂的贵阳,采取的这些举措和突破的背景是什么?“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举动”,在6月30日举行的“贵阳市区(市、县)党委书记、区(市、县)长人选公推竞岗动员大会”上,李军讲道。
李军将这一系列举措的动机表述为4点:贯彻中央和省委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迫切需要。
公开资料显示,李军是湖南安乡人,16岁即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5年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文化部工作。1985年进入中央办公厅工作,2003年从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巡视员)卸任,开始从事地方工作。先后任贵州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7年6月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当地人士表示,作为“60后”省部级官员,又曾在中央单位工作多年,李军年轻、有想法,个性鲜明,带来很多新变化。有时太直、有时太严、有时太急、有时太较真,这是李军对自身缺点的概括。
记者注意到,此次贵阳区(县)党委书记公推竞岗的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环节,有着市委书记李军的多重痕迹。以官员演讲的题目为例,廉政与勤政的关系问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严格按政策和法规办事问题、执行力问题,李军均在包括3月中旬的市纪委全会的不同场合有过论述。
当地人士表示,很多人认为李军在贵阳干的时间不会长。而李军在一次讲话中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这是什么思维逻辑?大家都是跟着共产党干,不是跟着哪一个人干”。
但由于地方政府的种种探索都难以上升到制度层面,“人走政息”的担忧依然存在。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