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闫慧萍 单冠玉 美编:陈洋

《检察日报》喜庆20岁生日 曹建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20岁的青年人朝气蓬勃,20岁的《检察日报》充满活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纪念《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昨天在京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曹建明说,《检察日报》2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是中国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进步的一个缩影。2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检察日报》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高检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检察新闻宣传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更多>>>
李存厚:我国法治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检察日报》在传媒改革的洗礼中逐渐趋于成熟,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报理念和风格,成为我国法治新闻媒体阵营的中坚力量。
王利明:把视野放在中国法治建设中
  《检察日报》这些年已经成为了宣传法治成果、传播法治文明、推动法治进程的一个主阵地、一个主渠道,突破了机关报的局限,是法治媒体里非常活跃、非常有特色的媒体。
黄进:将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
  《检察日报》注意发挥检察机关报和法治专业报的优势,坚持双重责任定位,将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突出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理性、建设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国臣: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与《检察日报》有关
  《检察日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正气歌,推进了检察队伍建设,检察英模光荣榜上的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与《检察日报》有关。
张仁平:《检察日报》引领我成长进步
  自从有了《检察日报》,它不仅成为我学习法律知识和检察实务的良师益友,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帮手,也为我能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搭建了平台。
更多>>>
刘斌:《检察日报》是法治媒体中的一枝奇葩
  传媒如何介入司法应当把握四条原则:一是传媒介入司法应以促进司法公正为目的;二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三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坚持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公正性“四性”原则;四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是善意的和建设性的。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传媒要到位而不越位。
樊崇义:《检察日报》推进依法治国作用不可低估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不再仅以“惩罚犯罪”为目的,更多的会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对刑事诉讼修改也将打算对律师制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律师制度进行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辩护难、会见难、约见难等问题,还包括要保障律师的调查权。”樊崇义教授说道。在他看来,这些修改都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了律师的权利就等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姜明安谈理性、建设性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2009年11月2日发表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为何难付表决》,这篇文章不是单纯地报道国家赔偿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国家赔偿法草案没有交付表决的原因。并且文章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通过案例生动形象地使人了解各方分歧,从而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王维国:法治媒体应发出正义之声
  媒体应该不断通过形成公众舆论影响国家立法和政策,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监督。坚持自己的正确使命,在保护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反对国家权力滥用方面继续代表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此,防止像其他大众传媒那样,肆意炒作和公开表演,为赢得暂时的赞同和喝彩,将公众变成消费的大众。
范玉吉:《检察日报》坚持办报美学和社会承担
  我们的报道就要从理的角度如何引领社会,从理的角度上来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要从情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有同情心,出了问题都退一步,所有的都可以解决了。我们还要时常反思制度,我们的制度是否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一种谁都不用承担责任的方法。
张建伟:我是《检察日报》培养的一名作者
  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及时满足民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兴趣,并能够通过对一些事件曝光反映他们的看法,提供给他们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公正的舆论,并进而产生纠正这些偏离现象的舆论压力,进而达到使司法公正得到维护的效果。法治报道就算是做到“既立足法治,又影响社会”了。
周泽:公民意识推动法治进步
  养路费制度最终被终结,人们将周泽称为“终结者”,他自称不敢居功,“如果没有这么多媒体和公民对这件事情参与的话,我发表多少评论都没有用。”他认为这个事件更重要体现出来的是民心所向,这是一种法治的力量,正是大家期望才让《公路法》中的相关规定得以实施,“这也是一种法治力量、公民力量和舆论的力量的一种合力。”
王彦钊:思想高度决定影响力
  题材重大,读者关注度高,自然报道价值就大。但有些新闻事件,刚开始时可能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是经过记者采访挖掘,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背后的新闻价值,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预判力,挖掘出所报道事件的社会意义,增强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李曙明:法治评论向弱者传递新闻温度
  法治社会,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都需要从法治的角度出发。一些社会事件,从别的角度不太好判断是非曲直,或者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需要用法律视角来观察。比如,北京该不该对机动车限行,方舟子案简易审理是否合乎程序,我们就要在法律层面看是否合适。
李国明:检察理论要及时服务于实践
  作为专业媒体的理论版,应该有专业的视角、专业的精神。但发现社会新闻、披露事件不是我们的任务和专长,我们的专长是有理论的深度,有高检院机关报的视角和高度,能够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出独到的、富于理性建设性的解读,这是我们的责任。《检察日报》理论版的特长就是“理性、建设性”。
邰筐:在细节里寻找真相
  传统媒体严重滞后,舆论导向难以控制。现在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出现一个事情,不等传统的纸媒体作出正面反映,微博的传播和转载就已经铺天盖地。网络的兴起首先是应该肯定的,它对民主和法制进程的推进功不可没。但网络上发布的东西由于缺少鉴别和筛选,真伪难辨,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集团所利用。
徐日丹:做纯粹的法治记者
  检察机关是为了正义而战,一切为了人民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监督,我觉得这个行业是很神圣的行业,如果我作为它的一分子加入进去。觉得是很光荣的事情。天天跟检察官、法官,还有一些法律专家人在一起聊天、做访谈,我觉得自己的法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也变得很纯粹了。
郑赫南:用心聆听《声音》
  人大新闻报道也不局限于立法报道,还有检察机关接受人大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很多接受人大监督的工作,这些都是郑赫南报道的重要内容。同时《声音周刊》是强调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在代表和选民之间,代表和代表之间,代表和检察机关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更多>>>
杨献国:检报如樟
  江南六月,睛雨交错。我窗前那棵高大的樟树,树干强壮,树冠茂盛,优美的枝叶携着樟的芬芳,柔中带刚,舒展而来。我拿着《检察日报》,感觉犹如日日相伴的大樟树,一位可亲可敬的伙伴……
倪超:百日回眸
  每次打开办公室书柜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件物品:一是检察日报的《通讯员证》,一是检察日报社的临时出入证。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是两样不值一文、实在说不出意义的东西,我,却视之为罕物。
高忠祥:跟《检察日报》学办"报"
  因为是半路出家,没有一点新闻宣传工作的底子,加上对检察业务也不熟悉,仅凭着一点对文字的喜好,要想完成好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自己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从零开始、边干边学。
党玉红:我与你相守一生一世
  尽管此时的我不停奔波于工作与生活的夹缝间,穿梭在上下班高峰的人流中,但是每天早晨我都第一时间吸收你给我送来的芬芳,每天晚上我又忘记疲倦地枕着你入眠,我的心情时时都在快乐当中。
刘红梅:最美的收获
  我鼓起勇气把我的小说《公寓心》电子稿投到绿海,直到今年的6月7日,《公寓心》在《检察日报》进行连载,在我心里,这是我多年来最美的收获之一,我的喜悦达到了极致。
吴家宁:用一生的时光与你长相厮守
  我每天一大早就要赶去学校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晚上回到家各种各样家庭琐碎的时务马上来缠身,常常累得我喘不过气来。即使如此,对《检察日报》依然是一往情深,每天无一漏看所有版面的内容。
鄢月武:《检察日报》与我的人生路
  生活的诸种因素,我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将梦想压在了心底,如今不经意间的阅读使其蹦了出来,那样的鲜明、强烈!我禁不住的热泪满盈,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还年轻。
李淑华:情系《检察日报》
  见到《绿海副刊》时,就爱上了她,她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中国执法者》演绎全国各地检察官的精彩人生;《风景》专栏任由我激扬文字,尽情抒发检察情怀;《文化时评》直面文化产业的种种弊端。
翟峰:《检察日报》"伴"我履职
  在我通过履行代表职责而与《检察日报》为“伴”的难忘经历中,我不仅深深体味到了“她”在人大代表中愈来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且还深深感悟到了“她”伴着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事业而不断...
区倚:浓情淡爱总相宜
  进村驻校中,我将《检察日报》中的相关案例,穿插在对老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中,结合法庭办理的案件,将法治理论通俗易懂地在课内外传播。每周利用一个晚上给住校的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学生...
徐海兰:《检察日报》助我破茧成蝶
  我认真分析《检察日报》各个版面的设计和用稿需求,关注检察院发生的大事小情,搜集各种写作素材,白天事务繁多,就夜晚加班写作,连上、下班挤公交车也打着腹稿(入迷时,经常坐过站点)。
王树军:“院”外人的良师益友
  内因是决定因素。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感恩激情的撞击和引力,打败了心存的误解芥蒂和无关忧虑,毅然提笔写下了这篇算不上“故事”的征文,亦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和情感倾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