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斌:《检察日报》是法治媒体中的一枝奇葩 |
 |
传媒如何介入司法应当把握四条原则:一是传媒介入司法应以促进司法公正为目的;二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三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坚持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公正性“四性”原则;四是传媒介入司法应当是善意的和建设性的。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传媒要到位而不越位。 |
|
□ 樊崇义:《检察日报》推进依法治国作用不可低估 |
 |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不再仅以“惩罚犯罪”为目的,更多的会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对刑事诉讼修改也将打算对律师制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律师制度进行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辩护难、会见难、约见难等问题,还包括要保障律师的调查权。”樊崇义教授说道。在他看来,这些修改都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了律师的权利就等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
□ 姜明安谈理性、建设性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
 |
2009年11月2日发表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为何难付表决》,这篇文章不是单纯地报道国家赔偿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国家赔偿法草案没有交付表决的原因。并且文章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通过案例生动形象地使人了解各方分歧,从而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
|
□ 王维国:法治媒体应发出正义之声 |
 |
媒体应该不断通过形成公众舆论影响国家立法和政策,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监督。坚持自己的正确使命,在保护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反对国家权力滥用方面继续代表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此,防止像其他大众传媒那样,肆意炒作和公开表演,为赢得暂时的赞同和喝彩,将公众变成消费的大众。 |
|
□ 范玉吉:《检察日报》坚持办报美学和社会承担 |
 |
我们的报道就要从理的角度如何引领社会,从理的角度上来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要从情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有同情心,出了问题都退一步,所有的都可以解决了。我们还要时常反思制度,我们的制度是否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一种谁都不用承担责任的方法。 |
|
□ 张建伟:我是《检察日报》培养的一名作者 |
 |
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及时满足民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兴趣,并能够通过对一些事件曝光反映他们的看法,提供给他们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公正的舆论,并进而产生纠正这些偏离现象的舆论压力,进而达到使司法公正得到维护的效果。法治报道就算是做到“既立足法治,又影响社会”了。 |
|
□ 周泽:公民意识推动法治进步 |
 |
养路费制度最终被终结,人们将周泽称为“终结者”,他自称不敢居功,“如果没有这么多媒体和公民对这件事情参与的话,我发表多少评论都没有用。”他认为这个事件更重要体现出来的是民心所向,这是一种法治的力量,正是大家期望才让《公路法》中的相关规定得以实施,“这也是一种法治力量、公民力量和舆论的力量的一种合力。” |
|
□ 王彦钊:思想高度决定影响力 |
 |
题材重大,读者关注度高,自然报道价值就大。但有些新闻事件,刚开始时可能没有太多人关注,但是经过记者采访挖掘,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背后的新闻价值,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预判力,挖掘出所报道事件的社会意义,增强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
|
□ 李曙明:法治评论向弱者传递新闻温度 |
 |
法治社会,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都需要从法治的角度出发。一些社会事件,从别的角度不太好判断是非曲直,或者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需要用法律视角来观察。比如,北京该不该对机动车限行,方舟子案简易审理是否合乎程序,我们就要在法律层面看是否合适。 |
|
□ 李国明:检察理论要及时服务于实践 |
 |
作为专业媒体的理论版,应该有专业的视角、专业的精神。但发现社会新闻、披露事件不是我们的任务和专长,我们的专长是有理论的深度,有高检院机关报的视角和高度,能够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出独到的、富于理性建设性的解读,这是我们的责任。《检察日报》理论版的特长就是“理性、建设性”。 |
|
□ 邰筐:在细节里寻找真相 |
 |
传统媒体严重滞后,舆论导向难以控制。现在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出现一个事情,不等传统的纸媒体作出正面反映,微博的传播和转载就已经铺天盖地。网络的兴起首先是应该肯定的,它对民主和法制进程的推进功不可没。但网络上发布的东西由于缺少鉴别和筛选,真伪难辨,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集团所利用。 |
|
□ 徐日丹:做纯粹的法治记者 |
 |
检察机关是为了正义而战,一切为了人民的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监督,我觉得这个行业是很神圣的行业,如果我作为它的一分子加入进去。觉得是很光荣的事情。天天跟检察官、法官,还有一些法律专家人在一起聊天、做访谈,我觉得自己的法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也变得很纯粹了。 |
|
□ 郑赫南:用心聆听《声音》 |
 |
人大新闻报道也不局限于立法报道,还有检察机关接受人大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很多接受人大监督的工作,这些都是郑赫南报道的重要内容。同时《声音周刊》是强调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在代表和选民之间,代表和代表之间,代表和检察机关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