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正义基层行第二期>>本网专稿

浙江余杭检察院创新模式护航讯问工作全程安全

时间:2011-11-22 00:55:00  作者:杨斯 彭晓 朱晶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办案流程图。朱晶 摄

  

  办案限时告知单。朱晶 摄

  

  李涛介绍检医联动。朱晶 摄

  正义网浙江11月22日电(记者 杨斯 见习记者 彭晓)浙江省余杭区人民检察院活跃着一支优秀的法警队伍,他们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一套司法警察对内对外协作配合的新模式:对内,与自侦案件办案人员合作一案“四步走”;对外,“检医联动”,保障犯罪嫌疑人讯问全程安全,体现人性化关怀。 

  2010年,该法警大队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并被杭州市检察院荣记集体三等功。今年更是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 

  这支出色的法警队伍工作环境如何?他们的工作方法又是怎样的?21日下午,“正义基层行”记者走入了他们的办案工作区,一探究竟。 

  “四步走”规范自侦案件审讯程序 

  法警与检察官协作配合是该院一项新的工作运行模式,从犯罪嫌疑人进入办案区到结束审讯被带离,法警一直充当着检察官助手的角色。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院法警大队在对内协作方面成功推行了一案“四步走”的办案模式。 

  余杭区检察院法警大队大队长李涛介绍,这“四步走”的第一步名叫“一案一策”。每件自侦案件立案以后,案件承办人和参与办案的法警会召集到一起,针对该个案的特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等进行分析研判并形成工作预案。有了这份工作预案,在被传唤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后,办案检察官和参案法警能迅速进入各自岗位,职责明确,相互配合。 

  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前,法警会对其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统一清点暂存保管。储存物品的柜子使用指纹鉴别系统,保证了存放物品的安全。这便是法警的第二步工作——“一案一查”。 

  存好物品后,犯罪嫌疑人便进入讯问阶段。讯问开始,法警会记下讯问时间,一旦达到法定时限,值班法警会将《办案时限告知单》传递给办案人员,提醒办案人员不超时办案。除此之外,法警在值班室内还可监测到每个讯问室的情况,当发现办案工作区内遇紧急情况时,还有一套警报接收系统,采取措施,果断处理。“我们称这个工作方法为‘一案一防’,”。李涛说。 

  检察官结束审讯,带走了嫌疑人,却并不意味着法警的工作就此结束。每一个案件办结后,法警们都会对办案安全防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走完这四步走的最后一步“一案一结”。正是这种“侦办一案,增长一智,消除隐患”的做法,为法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检医联动”凸显人性化办案 

  在办案工作区内,该院设置了一间病房,内配了张可移动式的病床、各类急救药品、设施,墙上还张贴着急救措施指导以及医院各科室联系电话,李涛说这是“检医联动”机制。 

  该机制始于2010年,该院和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联合签订《医疗合作备忘录》。此后,医院将定期为自侦办案人员和法警讲解心脑血管、颅脑损伤等疾病的急救常识,及如何发现身体异常、进行心肺复苏、包扎和止血。当涉案人员到案后,办案人员首先了解其既往病史,如果必要,医护人员还会对其进行体检。涉案人员身体不适时,法警一边通知医务人员一边在接诊室进行简单的急救,医院对涉案人员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其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今年5月份,一位犯罪嫌疑人刘某在接受询问中突感不适,办案人员立刻中止审讯,启动医疗救援处置预案,随后医学专家于15分钟内迅速赶到讯问室,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检查,最终确诊为高血压,犯罪嫌疑人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一起可能发生的办案安全事故得到了及时避免。 

  背景介绍:2006年9月,余杭区检察院率先在全市正式组建法警大队。目前,该院共有法警9名(女法警1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人,法警人数和法警占全院检察干警比例在全市检察系统位居前列。2010年,余杭区人民检察院法警大队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并被杭州市检察院荣记集体三等功。2011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所有法警手里,都有一份《司法警察工作手册》,手册里详细列出了多达40份的工作条例规定。真正使法警们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 

[责任编辑:zywml]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