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正义基层行第二期>>风土人情

诸暨婚俗

时间:2011-11-17 16:41:00  作者:  新闻来源: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诸暨婚俗

  诸暨婚俗历史比较久,很多东西保存的好,像现在绍兴和杭州都没这么讲究了。十分讲究行郎的威仪。一顶八抬花轿,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行郎由男方延请,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他们手提轿灯,前呼后应,显得特别招眼,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 

  因此,主人在遴选行郎时条件苛刻得像在招收仪仗队员,要求标准是小伙子必须高大剽悍,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善饮酒,具备公关能力。这样的要求当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别是那时的“黄道吉日”,迎亲队伍“撞车”情况多,谁的实力强,谁就获得抢先权。 

  然而,最难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绝对整齐划一的“行头”——长衫,在当时可算是高档次、“大腕级”的乡间服饰。平日衣不遮体的庄户人家,无奈只有向富户借用。虽是小心翼翼,但仍难免闪失,在“行头”上留下油渍或香烟焦洞什么的,招来“吃赔”的麻烦。 

  随着花轿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绝迹。不过,诸暨乡间仍把迎亲队伍中扛嫁妆的小伙,称作“行郎”。如今的农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装来,他们潇洒入时,嘻嘻哈哈无所顾忌,迎亲动辄乘车舟,已无半点前辈劳顿之苦。   诸暨婚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做“关牛团”。当地人将牛棚称之为“牛团”,因此,“关牛团”就是关牛棚。“关牛团”的习俗始于何时,因无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亦无从查考。但是从诸暨民间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媒人就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关牛团”之习俗恐怕与媒人这一绰号不无关系。

  与其它地方不同,诸暨媒人都是“业余”的,信奉“做成三对媒,阎王见了也要拜”的古训,帮人牵线撮合从来视为一种积德善举,从不收入分文。因此,在这里媒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特别是在迎送嫁娶时,入席则上首,长辈作陪,敬茶点烟,受到男女双方特有的礼待。不过“关牛团”却是媒人在女方难过的一道关。   心情开朗、喜闹好事的诸暨人,向来认为婚嫁迎娶“吵吵会发”,女方也不例外。于归吉日,安顿好迎亲的人马之后,这时女方家不论长幼,甚至连厨师、小工都会上阵,死死缠住媒人不放,向他索要糖果香烟和红包,但数字不大。碰上“抠门”、“小气”的媒人,一般人们就叫他“关牛团”。不过,此时来的是“文气的”,并不将他驱入牛团,与牛为伍,而是捧上的一碗点心中放上三截稻草芯,让人戏谑取笑一阵,人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旧时社会,不少家庭嫁女如泼水,少不了有在出嫁时候横敲竹杠的。诸暨民谚“轿到门前要头牛”,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碰上这些主儿,媒人自然难逃“关牛团”的厄运。女方扣下媒人一再索取追加彩礼,如果不允可就要动真格来“武”的了。这就是将媒人驱之牛棚,严加看管,直到松口才放人发轿。   在异彩纷呈的各地婚俗中,诸暨地域以媒人作为主要角色,成为取闹、调笑、戏谑的对象,其至被暂时作为人质,关进牛棚、这样的习俗恐怕在他处比较少见吧。

[责任编辑:zywzf]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