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猪八戒背媳妇、布龙舞狮、腰鼓表演……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来临的时候,西施故里旅游区厉兵秣马,为市民和游客准备精彩的艺术节目。届时,西施故里将满眼是灯,处处是景。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日子,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实际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
舞龙是诸暨一个重要的元宵佳节习俗。每到元宵节前后,集镇乡村总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舞龙和迎龙灯活动,来欢度这传统佳节。元宵舞龙一般要延续五六天,旧历正月十二为“起灯夜”,即龙灯起引之日,十五元宵节为舞龙高潮,十六日龙灯活动结束,称为“罢灯夜”。在这期间,龙灯行到之处,鼓乐齐鸣,旌旗蔽日,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相观看,热闹非凡。
板凳龙在诸暨乡间最为普及,其中以草塔、同山、安华、璜山、马剑等乡镇为最。板凳龙的龙头,以竹木为骨,布、纸为面描金贴彩;龙身以若干长凳板组成,凳板两端凿孔,插入木棒连接。凳板称“桥”,全龙少则数十桥,多则百余桥,每桥以篾扎纸裱山水亭榭、草木鸟鱼或人物造型。舞时,各桥由一人扛举穿阵,阵形有以元宝、单元宝、串九珠、五梅花、剪刀叉等。舞板凳龙,可上下翻腾,它讲究穿阵,队形变化。舞龙者、扛板凳者人人身强力壮,个个操练有素,配合默契。诸暨板凳龙,1988年曾获省“华星杯”元宵舞龙大赛制作一等奖。堪称诸暨元宵文化的一个品牌。
西乡马剑一带,龙灯巡行时,各村厅堂均设香案,养蚕人家作“蚕茧果”以祭,俗称“龙王斋”。祭时锣鼓喧天,鞭炮火铳齐鸣、舞龙者在露天广撒茶叶米,男女老少用衣巾布帛分相接取,谓之“抢蚕花米”。
“蚕花”求回家后,有的放置在灶君殿前,有的放在蚕架上,也有的贴在蚕房墙上,以祈求当年养蚕顺利,蚕壮茧大。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的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由于元宵节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人们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年糕的。
新春呈祥,祝愿诸暨在新的一年里如腾舞之龙,再创盛世!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