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今境内设余杭、钱唐(含今杭州市)两县。唐武德四年(621),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部分地置钱江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名仁和。民国元年(1912),钱塘、仁和合为杭县。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销,属杭州市郊区,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余杭县建制亦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并入钱塘联社,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1994年4月,撤消县建制设余杭市,余杭开始进入城市行列。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极重要的古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因1936年施昕更在其家乡良渚镇首先发现而命名。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已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玉器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良渚文化”对揭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着重要价值。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座落在良渚镇荀山南麓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四五千年前余杭人民所创造的“文明的曙光”。朱熔基总理等领导同志及著名学者、专家也纷纷前来考察。中国政府已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国家文物局也正式将其列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
余杭是久负盛名的文化之邦,名家辈出,代有才人。唐代的罗邺,是余杭较早出名的文人,他的七言诗写得特别好,如他的一首《仆射坡远望》,其中:“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一句,情韵深长,耐人寻味。
长眠在余杭安溪太平山的北宋科学家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并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宋朝的沈辽,是沈括的侄儿,诗文自成一家,曾巩、苏轼、黄庭坚都和他互相唱和,他的著作《云巢集》多达20卷,至今尚存10卷。
距今700多年的元代邓牧,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他遍游四方,历览名山大川,留下永不漫漶的《洞霄宫志》、《游山志》、《杂文稿》等,在他自编诗文集《伯牙琴》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憧憬大同世界。
清朝,临平还有位“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担任过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代过两江总督的孙士毅,他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并出任副总纂。他还著有《百一山房讨》诗赋12卷,大都反映民间疾苦。
出生于余杭仓前的章太炎,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追求进步,曾七次遭通缉,三次入牢狱。他的著作很多,重要文集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篇》、《章氏丛书三编》等。
谈到余杭的文化,还必须提及18世纪70年代发生在余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杨乃武(1841-1914),余杭县人,世居余杭镇,家境小康,聪慧过人,二十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举人。他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贫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当时,余杭镇上有一丽人毕秀姑(1857-930),因平时爱穿衣白裙,人称“小白菜”。十七岁嫁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次年租住杨乃武家。清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初七,葛品连患痧症身亡。刘锡彤挟私报复,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以酷刑逼供,屈打成招。以后屡审屡覆,历时三载,轰动朝野,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插手下,得以翻案,并使自封疆大员以下数十名官员受到查办。经当时创刊不久的《申报》报导,扩大了此案的影响,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来源:余杭农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