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经济特区30年>>两个三十年

中央三代领导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

时间:2010-09-06 16:07:00  作者:  新闻来源:瞭望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深圳特区三十年:1984,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对20世纪末实现翻番目标的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需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是促成邓小平1984年视察特区之行的深层次原因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 

  1984年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4个年头,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但国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 

  邓小平来到深圳,在亲眼目睹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没有了。应当说,特区的发展不负众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了1987年6月左右,邓小平肯定地说:特区是成功的,不但决定正确,而且办得成功。也就是说,到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完全肯定特区。

  深圳特区三十年:江泽民特区思想重在“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特区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 

  资料图片:1995年12月,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江泽民是最早参与创办经济特区的领导者之一,对深圳特区的关心、关注、期待,早在特区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他先后十数次来到深圳视察指导工作。从东门步行街到南岭村、莲花北村,从中兴、康佳等企业再到华侨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可以说,江泽民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直接参与创建经济特区的决策和实践,为经济特区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谈及特区创建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和突破,张明杰分析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等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关键所在。

  深圳特区三十年:胡锦涛支持深圳改革发展纪实 

  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深圳将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先行先试、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资料图片: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深圳考察时来到南岭村。(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自从到中央工作后,胡锦涛同志曾经三次亲临深圳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研究员张贺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回顾说,第一次是1994年11月,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第二次是1999年6月底,受中央委托、专程赴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时在深圳停留;第三次是2003年4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也是我国抗击“非典”最严峻的时刻。

[责任编辑:zywsg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