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8日在淮阴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学东
过去一年的工作
一、服务大局,加强检察业务建设
1、优质高效履行批捕起诉职责,营造稳定良好的治安环境。依法开展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等刑事检察工作,适时介入重大案件的侦查,加强与公安、法院的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全年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24件279人,提起公诉473件681人。在坚持严格依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不捕案件开展说理和尝试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机制,努力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全年共对77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捕决定,对24名犯罪嫌疑人决定不起诉。
2、优质高效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营造清廉的政务环境。2009年,我院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7件17人,同比增长40%,连续两年办案数全市领先;立案侦查渎职侵权案件4件4人,同比增长100%。针对城建拆迁和防违治违领域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现状,集中力量,深挖窝案,在王营镇先后查办了原人大主席吴翔、原党委副书记郜树理、原纪委书记朱正明等人受贿窝案以及原副镇长赵美山、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王营中队原队长潘红兵玩忽职守、受贿案,有力地打击了征地拆迁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为廉洁、公正拆迁提供了保障。同时从保护干部、促进发展、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部门和系统召开预防联席会议6次;撰写预防调查报告4份,其中1份预防调查报告被省检察院评为“优秀预防调查”。
3、优质高效履行诉讼监督职责,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针对法律监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完善监督机制,认真履行诉讼监督职能。强化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全年共对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案件,监督侦查机关立案5件;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侦查机关撤销案件2件;对侦查工作中的违法情况提出书面纠正意见6件次;对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追加起诉8人。强化对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开展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对法院情节认定及量刑畸轻的刑事判决提出抗诉4件,均被市检察院采纳;针对监外执行活动中存在的不当行为,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7份并已采纳。强化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全年共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32件,息诉和解27件,提抗3件已被市院采纳2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2件已被法院采纳1件。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开展支持相关单位进行起诉的工作,共支持起诉18件,督促起诉6件。
4、优质高效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1件,均及时转处和自处,牵头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6次,散发宣传材料8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为做好国庆60周年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健全完善了维稳工作应急制度,推出一系列保稳定促和谐的新举措,如创新建立以“联调、联建、联帮、联防”为核心的“四联工作法”,构建平安建设防控网络,受到省、市检察院的充分肯定;开展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研判工作,对返乡农民工犯罪问题进行调研,推动省检察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返乡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研。
二、推陈出新,加强品牌形象建设
1、在创新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有亮点特色中打造品牌。我院将多年挖掘和培育出的现有品牌当做“旗帜”来树,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内涵。深化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将“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这一品牌细化为“三岗”,即面向失足青少年建立“失足青少年教育感化挽救岗”,面向青少年主要群体中的在校学生建立“青少年犯罪校园预防岗”,面向保护青少年特殊合法权益建立“青少年合法权益监督岗”,全面推进“维权影响扩大工程”和“义务法律推广员计划”。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完善检察工作服务农村的网络的做法,被《检察日报》评价为“淮阴检察服务农村的信号‘满格’”。
2、在创新做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亮点特色中打造品牌。将“民生检察”工作的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确定“立足职能,适当延伸,通过一定载体,优质高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创新设立以“便民服务站、检察联络员工作站、检调对接工作站”为载体的“三站合一”检调对接模式,成为我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特色。不断扩大提供法律服务的空间,开展“检察工作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倾听建议呼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救济,为社会排忧解难。
3、在创新培育新的亮点特色中打造品牌。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创新“抓制度建设确保程序规范、抓职能延伸确保优质高效、抓跟踪监督确保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刑事和解工作的淮阴模式,先后被省、市检察院和市委政法委转发。针对辖区内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比较严重的情况,在开展公诉引导类案侦查工作的同时,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做法被《检察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