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奇怪,怎么代表委员的“雷人”语言越来越多?一些提议听起来就觉得不食人间烟火,让人质疑提出者是否做了调查研究,否则对一些影响深远、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怎么能这样看法草率、思维简单呢?
其实,大多数“雷人”都没生活在火星、月球上,人间冷暖、社会积弊,早已感同身受。能当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也不是平庸之辈。
再细看,大多数“雷语”都是冲着老百姓去的,从中你就能找出个所以然来。
俗话说,柿子挑软的捏。在审议和讨论施政得失、预算支出、民生疾苦等重大问题的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对说者也是个考验。对有些人来说,政府的权力实,社会大众的力量虚;政府权力近,社会大众远;政府权力与己利害关系大,社会大众无所谓,所以谈论问题时,把看问题的重点和焦点从政府转向芸芸众生,批评相对弱势的群体,就稳当得多。比如,对公众关心和诟病的高房价,批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问题,可能就要得罪当地领导,相反,高喊政府加税,加收房地产税、物业税、消费税,即使不考虑这样做是否会加重公众负担,会不会让“房奴”变成“税奴”,对自己的害处也是很小的。
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智商,而是立场。
说到立场,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最近,一位全国政协常委谈自己参加讨论的感受时说,一些人“要不就不讲,要讲就挑不痛不痒的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真是没什么社会民生问题可说,或者没有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显然不是的。身为人大代表,身为代表人民的监督者,屁股坐错了地方,脑袋自然就不会惦记芸芸众生,自然就没什么可讲,讲起来也就不痛不痒。
说起来,这是一件多年前的事情。一位代表想对某一事件提出质询,结果坐卧不宁,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之中,他问一位记者:“如果提出质询,以后就可能不让我来了。”记者问:“你的代表任期是五年一届,这才第一年,怎么可能不让你来了呢?”这位代表说:“怎么不可能,不听话的人,明年就可能根本接不到开会通知,组织替你请假了。”那个年代,还没有“被××”流行。他担心的“被请假”恰恰是一种履职困境。
社会在进步,上述极端的忧心现在可说几乎没有了。但在代表团里,官员居多。同场议政,共事监督,讨论问题时,一些人还有顾虑,即千万不能让本团领导不高兴,领导要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就挑些不痛不痒的话说,也算履行了自己的监督职责。更甚者的表现则是,谈问题轻描淡写,讲成绩大讲特讲,以至于在2009年两会上,钟南山代表十分纳闷儿,怎么有人一共就10分钟发言,其中8分钟都在歌功颂德呢?
坐在人大会议会场里,意味着代表人民。敢说话、说真话,是人民对其代表的起码要求。希望代表委员讨论审议时,少发不痛不痒的议论。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