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时政专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关于刑法修正案(七)评论

没有"财产申报"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难免尴尬

时间:2009-02-27 12:51:00  作者:张若渔  新闻来源:工人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本月22日提请立法机关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首次给国家公职人员的亲朋好友利用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定罪”。草案中加大了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惩处力度,将最高判刑期限由5年增加到10年。(见12月22日中新社报道)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现于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单行刑事法律中。1997年《刑法》全面修订时予以吸纳。20年来,对这项罪名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

  按照现行《刑法》,贪污受贿超过10万元即可判处至少10年有期徒刑,情节特别恶劣的甚至可判处死刑。相比《刑法》对贪污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最高刑期不过5年的惩罚力度显然是轻的,不仅不足以威慑犯罪,更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免死金牌”。

  曾有论者称应该废止这项罪名,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从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出发,“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具有成为独立罪名的条件和可能。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能或者不愿说明合法财产之外的其他财产的来源,最好适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而不应以贪污受贿罪模糊论处。神圣的法律理应具有审慎而清晰的品质。

  此次刑法修正案草案,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期由5年增加到10年,应该说是对此前量刑过轻的一次纠偏。但显然,这仍然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如若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我们就没有办法恰当切割官员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界限,直接影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量刑上的认定,使这项独立罪名无法有效阻止官员的贪欲,使纪检监察部门事先无法密切追踪官员财产的异常,非要等到“东窗事发”才能被动跟进。现实当中,我们不能排除在官员财产暗处运行的情势下,一些劣行昭彰的贪腐官员逍遥法外。

  在我看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不可分割。我们需要完善后者,也要重视前者的建设。如果没有前者的规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将不可避免处于尴尬地位。

  就法律精神而言,任何法律的初衷都不在于惩戒的强度,而在于惩戒的可能。具体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重要的不是它有多么严苛,而在于它能让人充满敬畏之心,从而远离贪污腐败。显而易见,只有官员财产的阳光化和透明化,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此,立法机关应立足于反腐败事业的大局,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有所作为,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定罪量刑提供法律前提,让其成为堵住官员贪腐的法律“堤坝”。

[责任编辑:zywzht]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