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山东2月15日电(通讯员 赵云昌)1月29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政法维稳工作暨平安临沂建设表彰大会上,临沂市罗庄区检察院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平安临沂建设先进单位”。据悉,这是该院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2011年以来,罗庄区院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做好新形势下检察群众工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着力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强化批捕、起诉工作,积极化解社会治安领域的各类矛盾。以惩治犯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主线,认真审查办理群众关注的刑事犯罪案件,依法批准逮捕244件330人,提起公诉365件494人。严肃办案的同时,为被害人切身利益和犯罪嫌疑人今后生活着想,通过设立调解室、发放和解指南、提供专项咨询等方式,引导轻微刑事案件双方尽快定分止争、最大限度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全年共有57件轻微刑事案件在批捕环节提前达成和解。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努力防范和化解因不公不廉引发的社会矛盾。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共立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2件13人,渎职侵权案件1件2人,大案率100%。大力开展个案预防、行业预防和专项预防,增强预防实效。积极参与重点建设工程同步预防,提供预防咨询和法律服务382次,监督招投标工作25次,帮助65家单位完善了管理制度,对土地、建设、计生等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组织专场警示教育120次。紧紧围绕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深化诉讼监督,防范因司法不公引发矛盾。经认真审查,立案监督13件18人,追捕漏犯8人、追诉漏犯29人,抗诉5件6人。积极推进执行监督、调解监督、公益诉讼等工作,进一步强化民事诉讼监督。立案监督民事错误判决33件,有8件原审结果已得到改变;办理执行监督7件,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挽回国家损失79万余元。在办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把握群众心理、运用群众语言,帮助他们以更加妥当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某工艺品公司与任某、寇某土地转让款纠纷案,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该院承办后,引导双方从长计议、相互理解,双方最终各退一步、签订和解协议,这起申诉多年、涉案金额达600余万元的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以服务群众为抓手,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坚持把检察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检察群众工作新机制,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起综合内设控告申诉、检务公开、案件调解、情绪疏导、法律咨询、刑事纠正等功能的群众诉求服务中心,让群众“进了中心门、能办心中事”。畅通各阶层群众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诉求渠道,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构建起以检察群众工作领导小组为龙头,以检察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乡镇街道办事处群众工作室为支点,以检察特派员、助理员为纽带,以100名检察联络员为前哨的检察群众工作体系。整合民生检察服务热线、互联网、政府网和检察专网,开通连接到乡镇和街道的视频接访系统,丰富基层检察室的群众工作职能,及时响应群众的需求,高效办理群众关系事宜。与民政、残联、卫生、总工会、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建立共同救助刑事被害人的“1+5”机制,先后救助了张云景杀人碎尸案中被害人刘金升的家人,为失去主要生活来源的他们送去8000元救助金及生活用品,为交通肇事案中身体瘫痪、未得赔偿的李凤芳送去救助金4000元和助残用品,化解了他们心中的怨气,重燃了生活的信心。针对部分监外执行罪犯再犯罪时有发生的问题,该院研发了在区政法委和公、检、法、司各家联网使用的“监外罪犯执行监督外部管理软件”。软件推广使用后,在区政法委的领导下,公、检、法、司各机关各司其职、信息共享、相互监督,辅以检察联络员对社区矫正情况的具体核查,有效强化了对监外罪犯管理的监督力度,大幅降低了脱漏管和再犯罪比率,维护了持续稳定。
以强化自身建设为根本,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核心,以提高执法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内部监督为保障,打造高素质检察队伍。以班子建设为核心,努力打造“实干型”、“民主型”、“廉洁型”、“和谐型”、“创新型”领导班子,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提高队伍的精气神。扎实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沂蒙精神教育、感恩教育;通过“群众工作中心平台”、开展“三问”、“三进三同”、捐资助学等实践活动,提高干警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能依托检察职能化解矛盾、能调处复杂纠纷消除隐患、能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能赢得群众信任支持的能力。全面推进教育自律、制度约束、风险预警、过程监控、案件查究、外部监督“六位一体”监督制约体系建设,强化督察,严防违纪。先后开展案件检查活动10余次,执法执纪专项督察40次,确保了执行制度不留死角,落实规范严格到位。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