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上采访,有一个跟平时采访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采访对象的不确定性。而采访对象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就是遭到拒绝的可能性大了许多。因为在平时的采访中,选题都是确定的,采访对象也是确定的,事先就进行了联系,采访被拒绝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
这对于像我这样自诩为“文学青年”的记者来说,就多少有点“怯场”———总是担心自己的满腔热情被别人冷脸拒绝。这对于我来说,是最需要克服的问题。
这时候,我想到了三年前我进入媒体时,一个朋友跟我说的一番话:“你就大胆地去问,去采访,哪怕是遇到很高级别的官员或其他名流。只要你问了,就会有希望,而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他拒绝。这对你而言,有什么损失呢?”
当时的这一番话,让我克服了“怯场”心理,知难而上,第一次采访到了一位省部级官员。
此次上两会,那番话仍然是我克服“怯场”的灵丹妙药。怕什么,最多也不过是被拒绝。这样想着,也就放开了。
第一次上两会,多少都有些新鲜感和紧张感。记得人大开幕那天,我“逮”着一个出来透气的人问:“请问您是哪个代表团的记者?”其实,我想问的是他是那个代表团的代表。幸亏此人没有听清楚我的话,他缓缓地说:“不好意思,我是政协委员。”我这才搞清楚,原来他是列席人代会的政协委员。经历这次教训,我就仔细研究了代表委员们的胸牌。后来终于一眼就能看出代表、委员和列席人员的区别了。这为以后准确“逮”人打下了基础。
“两高”报告出来以后,“上峰”命令:在明天的探访代表中,一定要有该团高级官员关于“两高”报告的评价。第二天带着这个使命,我来到了某代表团采访他们审议“两高”报告的情况。
刚到会场,我很快找到了目标人物,该团最高级别的官员,省委书记和省长,心中一阵窃喜。
可是会议进行了一半,书记和省长一点也没有要发言的意思。万一,他们都中途撤了,或者始终不发言,我该怎么办呢?我知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到了。于是写了张纸条,递给书记,大意是问他会不会发言,如不发言,是否接受采访,并把采访问题也写上了。不幸的是,这位书记委婉地表示,既不会发言,也不方便接受采访。
只能把目标转移到省长身上。后来在省长出去透气时,被我“逮”到聊了5分钟。这5分钟成就了我的报道,让我顺利完成任务。
不上两会,不知道记者多。记者扎堆了,就有了竞争,狭路相逢勇者胜,谁主动一些,谁的“脸皮厚些”,可能抓到的新闻就多些。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