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文化专题>>检察日报20周年征文>>征文作品集锦

贾富彬:读者 作者 记者

时间:2011-05-23 14:51:00  作者:贾富彬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第一次读《中国检察报》,是在中南政法学院的图书馆里。1991年武汉的冬天,感觉有些冷。在没有暖气的图书馆里,在上百种报纸中,我发现多了一份新的报纸,报纸的新闻性、理论性、可读性,特别是副刊的一些文章,给了我些许暖意。之后每次去图书馆,都先把中国检察报浏览一遍。之前我对公检法的印象差不多,因为这份报纸,我对检察院的了解远远多于法院和公安,渐渐萌生了毕业后到检察院工作的念头。毕业实习,我选择了检察院。1992年9月,我如愿来到山东省检察院工作。最初在反贪局,经常到外地办案,我尽可能地在当地检察院找检察报看。

  在学校时看过一个作家的文章,说报刊发稿99%是编辑约稿,只有1%是自由来稿。所以我写过一些散文随笔,但很少投稿。看检察日报多了,感觉绿海副刊的一些文章跟我写的差不多,就选了一篇,抱着用不用都无所谓的心态,寄给了当时的副刊编辑孙丽。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星期就刊登出来了。我马上又写一篇寄给报社,过了几天又刊登了!这是1998年前后的事,随后,我投给检察日报十几篇散文都给采用了。这种鼓励不言而喻,济南的几家报纸副刊开始约我的稿子,最多时一周能够发表五篇。两年多时间我在多家媒体发表了近二百篇散文随笔。2000年,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联系我,帮我出版了散文集《阳台上的庄稼》。

  2001年9月,省检察院机构改革双向选择,政治部的一位领导先后三次找我谈话,说我文字功底不错,希望我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犹豫数天,终于告别了深爱的反贪工作。多年阅读检察日报打下的基础,使我对新闻宣传工作得心应手。高检院政治部每年评比,山东都被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有几次还是排在第一名。在编写一篇篇工作材料的同时,我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了,报纸上出现我的时候,都是新闻报道。

  2010年9月,院党组决定让我主持记者站工作。今年1月,我去北京参加检察日报工作会议,第一次见到了已经是报社编委、《方圆法治》主编的孙丽。与她握手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检察日报的可读性高于其他报纸——编辑用稿看的是质量,而不是看熟人。

  1991年的那个冬天,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报社的一员。检察日报影响了我二十年,终于把我影响到了记者站,她还将继续影响我。不知道在这个地方会干多久,但不管干多久,我都会做好自己的新角色——记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zywhz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