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到500字的“豆腐块”,居然署了三个人的名字,我,名列最后。这是在《检察日报》上首次见到自己的大名,尽管排在老末,但也足以让我这个刚出校门走进检察院不久的小女生兴奋了好几天。那是1997年。当时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拨通了编辑部的电话,啰嗦了半天不知所云。耐心的编辑还是接受了我语无伦次的感谢,突然问了我一句:“你有多大?”
“22。”
“难怪!……写的不错,继续努力吧。”
有了这句话垫底,我对检察新闻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其实我心里明白,我的稿件远没有编辑说得那么好。
当时我在公诉部门,手头案件很多,这件还没有办完,那件又来了,终日不是开庭就是提审,那情形,怎一个“忙”字了得!不过,这份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也给我提供了绝好的采访机会,掌握许多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深度报道,这是其他记者望尘莫及的。尤其是当我看到身边的同事们为了自己钟情的检察事业无怨无悔的付出时,我真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检察官执法的崇高、生活的甘苦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鞭挞丑恶,伸张正义。萌生了这个念头,便开始仔细研究《检察日报》的每一个栏目。于是乎,每一期报纸成了我最初的老师,教我从简讯开始写起,直至长篇累牍。从此我便踏上了我的检察生涯中白天办案、夜里写稿的文字苦旅。
无疑,一个人的跋涉是孤独的,同行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一盏孤灯夜夜陪我到天明。
因为喜爱,所以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以后的日子渐渐好过多了,《检察日报》忠实地见证着我艰难前行的每一个脚印:从50个字的消息,到5000字的通讯,从报纸中缝到头版头条,从业务论文到散文游记,从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经典的案例被《今日说法》采访过,刊出的文章被凤凰卫视转载过。15年的艰辛耕耘,收获了20余万字的作品被发表,也曾参过赛,也曾获过奖。执着的热爱加上长期的训练,使我养成了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见花写花,见人写人。廉政周刊、绿海副刊、中国执法者、风景画廊……众多栏目留下了我的足迹,众多的编辑也成了我的朋友。
可以说,我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了《检察日报》编辑们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指点。
直到有一天,我们阜阳市检察院与当地的主流媒体《颍州晚报》联办了《检察之窗》专版,每周一期,我也成了编辑。
角色的突然转变让我再一次不知所措,沉思了许久,我开始了对《检察日报》全新的研究。我效仿《检察日报》的格局,开辟了我们自己的栏目,尤其是由检察官自己写、写自己的《检察官手记》专栏,以其感情真挚、语言质朴的特点征服了读者,深受大家喜爱,成为晚报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在阜阳本地几十家单位联办的专版中,检察版总是以其质量高、感情真、版面新颖活泼,法治宣传到位等特色,给读者送去“精神大餐”,更令报社引以为豪。许多重大的检察新闻也多次登上晚报头版的导读,并且被各大网络转载……
我深知,是《检察日报》教会了我如何当编辑。
每年的两会上,代表们都会对阜阳市检察院的工作赞不绝口。他们动情地说:“是看了《颍州晚报-检察》专版上的文章,让我们对检察工作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知道了你们进行法律监督的艰难,很想帮你们做点什么……”一张报纸,能让公众认识并支持检察工作,这就是检察宣传的价值。
为提高新闻稿件质量,我们拉起了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定期办起了培训班。在与广大通讯员的交往中,我更是中肯的把那位热心编辑曾对我说过的那句话送给了我的通讯员们——
“写的不错,继续努力吧。”
当年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温暖了一个年轻人的心,亲切的话语让我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激励和鼓舞着我义无反顾地在检察宣传的这块沃土上耕耘着、收获着、前行着!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基层通讯员信任的好编辑,用我的真诚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一如当年的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