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在北京,在《检察日报》优秀通讯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行字,我的手有点发抖,同桌的学员奇怪地看着我,是呵,她怎能理解我对《检察日报》的特殊情感呢?《检察日报》编辑部是我心目中的圣地,08、09年我与通讯员培训班失之交臂,2010年终于能坐在培训班里,近距离聆听编辑老师的授课,一解与《检察日报》的“相思”之情,怎能不叫我心情澎湃!
2007年,我在举报中心担任一名普通的接待员,整理好全国文明接待室报批材料后,一边浏览着最爱看的《检察日报》一边想:我在接待员这个岗位上呆了七年,有太多故事发生,为什么不写出来投稿呢?说干就干,熬了一个通宵,我将自己第一次接待集体访、第一次接待老上访户、唯一一次向来访者发火等难忘的经历以及对岗位的热爱洋洋洒洒写成《那两千多个日子……》,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报社。老公看着我小白兔样的红眼睛调侃:《检察日报》嘢,全国发行的报刊,你一没关系,二没后台,肯定是飞机上撒芝麻——“空投”哦!嘴里说不抱希望,但我依然期待,每天更仔细地翻看《检察日报》。2007年5月15日,这一天终将成为我一生值得记忆的日子,《检察日报》廉政周刊登载了《那两千多个日子……》,望着一个个铅字,我激动得差点流下了眼泪。
时隔十四年,又在《检察日报》上看到了我的名字!
1993年,毕业分配在检察院刑事检察科工作的我,也曾将自己所办案件认真修改,用稿纸仔细誊写,贴上邮票寄往当时的《中国检察报》,收获过墨迹变成铅字的喜悦,此后的岁月,为人妻,为人母,又遭遇了其他的打击,我熄灭了进取心,搁置了我的笔,保留看《检察日报》习惯,躲进厚厚的茧里“混”着最庸常的日子。
检察长在《检察日报》上看到了《那两千多个日子……》,对我说:“想不到你的文字功底还蛮好的,咱们院很长时间没在《检察日报》用过稿子了,我该考虑给你换换岗。”08年人事变动,检察长将我升任办公室副主任,主管新闻宣传、信息和机要工作。我认真分析《检察日报》各个版面的设计和用稿需求,关注检察院发生的大事小情,搜集各种写作素材,白天事务繁多,就夜晚加班写作,连上、下班挤公交车也打着腹稿(入迷时,经常坐过站点),与同事们一起写出了一批稿件被《检察日报》和其他媒体采用,当年我院新闻宣传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
三年来,在《检察日报》编辑和江西记者站记者的指导下,我在《检察日报》用稿三十余篇,累计三万余字,两篇稿子被明镜周刊的封面大版面采用。特别是2010年7月21日八版新闻调查刊登的《有无逮捕必要,说理很重要》一文,吸引了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打电话到《检察日报》编辑部,征询我院联系方式,交流在侦查监督中实现逮捕必要性说理的工作经验,让检察长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
09年市院嘉奖,10年荣立三等功,《检察日报》第六界全国百优通讯员——《检察日报》已将我从茧中拉出,幻化成最美丽的蝶了!
与《检察日报》相识,相伴,相知十八年,如今的我,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日,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阅读当天的《检察日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检察日报》依然会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祝《检察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