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我与《检察日报》的故事征文”的启事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出了2003年以来自己在《检察日报》发表及接受采访和主持话题专版的所有文章的原件。细细一数,居然有四十余篇之多。而且,其中有三十篇文章是在《民主足音》专版和以“代表声音”为主旨的《声音周刊》刊发的。很快,我从中找出了最早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检察日报》。哦,是2003年4月22日的报纸。虽然这张刊有自己首发文章的报纸珍藏得还算不错,但9年的光阴磨砺,还是使其报面微微发黄。当我凝视着这期报面已微微发黄的报纸之际,《检察日报》“伴”我履职之难忘往事即顷刻涌上心头……。
2002年底,我当选为第十届四川省人大代表。从2003年1月起,我就收到了四川省检察院给每一位省人大代表订阅的《检察日报》。于是,办得颇有特色、生动活泼、可读性强的每一期《检察日报》就成为我最喜爱读的报纸之一。由于读报、用报、写稿是我多年来的习惯,因而这以后研读《检察日报》并剪贴相关资料和为之写稿,便成为我工作余暇的一件较为重要之事。
2003年2月,四川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夕,我参加了广元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视察市、县(区)检察院工作的活动。利用在《廉政周刊》上学到的有关预防工作的知识,并结合基层检察院向人大代表汇报工作时了解到的实情,我写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力度的建议》。受这份“建议”的启发,我在研析《廉政周刊》“阳光”版有关专栏文章风格的基础上,试着为该版写了一篇题为《肃贪自廉更应“防微杜渐”》的千字文章,没想到发出不久即被刊出。这是我为《检察日报》写的第一篇与预防文化相关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又是我在为省人大会议撰写有关预防工作的“建议”中受到启发而写成的,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以后,我先后在《廉政周刊》2003年8月19日的“清风”专版和2004年5月18日的“阳光”专版发表了有着浓郁预防文化特色的《拒礼守廉故事四则》、《用“四色”教育警示人》两篇文章。特别是我在“‘四色’教育”一文中提出的“红色教育、黑色教育、绿色教育、白色教育”的观点,还成了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一些基层检察院推进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在庆幸自己的预防工作文章获得一定社会效益之时,我写的另一篇有关四川省检察院认真办理我在省人大会议上提出的加强预防工作建议的文章《条理清晰,一丝不苟,令人满意》,又在2004年9月20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的“国是”专版刊出。这两件事对我来说又是喜上加喜!
2008年“5·12”汶川土地地震发生后,连线灾区的《检察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首先想到了要采访了我这位经常为报纸写稿的人大代表。当时,我正按按市人大党组的安排参与救灾,每天到现场慰问救灾一线的干部职工,还配合有关人员组织协调水、电、气的供应,为救助工作提供后勤保障。而且,震后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里记录本地的灾情和救助进展情况,并于2008年5月14日下午3时及时向人民网发出了第一份《四川广元抗震救灾最新讯息》。而这些情况,都在《检察日报》记者采写的 《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灾后重建要借鉴唐山经验》一文中得到了如实报道。
在我通过履行代表职责而与《检察日报》为“伴”的难忘经历中,我不仅深深体味到了“她”在人大代表中愈来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且还深深感悟到了“她”伴着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事业而不断向前迈进的顽强生命力。今天,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检察日报》即将迎来创刊20周年社庆之际,我写下这篇与“她”为“伴”的文章,既是为永远记载“她”陪伴我履职的这段难忘经历,又是为寄托我对这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大报的衷心祝愿和美好希翼!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城环资工委主任)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