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就开始对《检察日报》绿海副刊栏目超乎寻常地关注,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用如今的话讲,是铁杆粉丝。
每到周一早上,喜滋滋地从报箱里拿出一打报纸,先是粗略地翻阅,找到有“绿海”的那张,小心地把报纸抽出来。但周一往往事情太多,几乎没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细品。我把选好的报折叠整齐,精心地收到文件夹里,等忙完手头的工作,我就会静下心来,细细地研读,慢慢地品赏,享受着一字一词一句所带来的乐趣。
“绿海”的文章读得多了,不断汲取别人的精华,就如与良师益友相处,耳濡目染,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我自己开始试着写。每篇文章写好,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和栏目编辑沟通交流,编辑老师非常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怎么修改更符合栏目的要求。每一篇文章的发表,总是经过千锤百炼,这修改的过程,栏目编辑陪着我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翻看我的剪贴本,这些年发在《检察日报》的稿件,除了见报的新闻稿件,让我内心充满自豪感的仍是在《检察日报》副刊发表的文章,譬如中国执法者版的“双面绣人生”、人物版的“王芳:那份爱难以割舍”,风景版的“我的梅”以及在《人民检察》发表的“绿院如家”、“美景随心”。这些文章变成铅字,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我鼓起勇气把我的小说《公寓心》电子稿投到绿海,直到今年的6月7日,《公寓心》在《检察日报》进行连载,在我心里,这是我多年来最美的收获之一,我的喜悦达到了极致。
这些年来,干好工作的同时我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我能坚持不懈地做着写作梦文学梦,这要感谢《检察日报》、《人民检察》的编辑老师,是他们的鼓励才让我在写作路上坚守至今,并且会永远快乐地走下去,乐此不疲。近些年,我的视野越来越宽,除了依然关注“绿海”,对《检察日报》的综合新闻、人物、廉政周刊等栏目我也细细地研究,不断采写一些新闻稿件。也是因为长期的写作积累,2006年我加入开封市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同年10月,通过竞争我走上宣教处副处长的岗位。可以说,是《检察日报》历练了我,她见证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但是,一直以来,我都不敢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作家,虽然我已经是省作协会员,但我感到心虚,因为自己没有拿出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但检察官的身份我从骨子里坦然,因为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为检察事业增光添彩。
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检察宣传干部和作家的身份能够在我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宣言:我自豪,因为我是检察官作家。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