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办公室书柜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件物品:一是检察日报的《通讯员证》,一是检察日报社的临时出入证。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是两样不值一文、实在说不出意义的东西,我,却视之为罕物。细细端详、轻轻抚摸,短暂又难忘的回忆涌上心头……,一百天---我在检察日报学习、工作的时光,对以人生长河来说只是瞬间,却牵起了我与检察日报的难了情缘,抑或是我人生的一段际遇,更是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作为最基层检察院的检察官到检察日报社当见习编辑,似乎是件很不靠谱的事,做梦也不会想到。可是在2008年的初夏,我就这样成为了检察日报社的一员,梦想和现实有时真的只有一步之遥而不是玩笑。
对报社的理解仍停留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那些章节,编辑们有些愤世嫉俗、有些自命清高、有些贫、有些怪,而这一切在我融入了检察日报后产生了颠覆性改观----检察日报的编辑记者都是帅哥美女,才高八斗,作风过硬,仔细想来,这也是和检察机关的法律属性相适应和匹配的。面对神圣的哨兵,凝视庄严的国旗,作为检察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胸膛中澎湃。
在报社,我感受到了和谐
检察日报是个大家庭,时时处处弥漫着家庭的温馨,和谐、包容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成员迸发无穷动力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作为学生也好,作为过客也罢,我得到了报社领导及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指点,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在享受幸福。
在报社,我体会到了勇敢
2008年真是个悲喜交加的年份。“5.12”---全中国人们的黑色梦魇,大地的摇晃让检察日报社灯火通明、日夜不息,一方面通过《检察日报》倡议全国检察干警伸出援助之手,一方面通过《检察日报》捎去全国检察干警对灾区战友的问候。检察日报的记者不顾余震的危险,徒步深入一线,站在瓦砾废墟上进行最新的报道。后方的编辑们日夜守侯,唯恐延误了些许的消息,此时的检察日报社犹如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条条消息,一折折报道无不传递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深情;2008年8月,一双坚定的足迹行走在首都的夜空,它是那样的铿锵与豪迈。中国人民暂时擦去了大灾的泪水,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迎接五大洲的健儿。此时的检察日报社以满腔的热情向世界传递赛场的喜讯。报社人就是这样的从容,面对大悲大喜,勇敢接受挑战,作为来自于基层的检察官,我得到深深的启迪。
在报社,我理解了敏锐
“讲故事,说新闻”令我耳目一新,而新闻的挖掘有时是灵光闪动,报社人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以新闻人的视角评价新闻事件,独特的理解、观点让我叹为观止。很幸运我扮演了一百天的“快车司机”的角色,理解“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于新闻人意义,作为见习编辑,我理解了作为编辑、记者所必备的敏锐感,瞬间的反应、最初的思想火花冲动,是成就有些新闻的基础。其实这种敏锐感在基层检察工作中值得借鉴,面对顽固、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弱点,换个角度思维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报社,我知道了高效
一百天的工作,我知道高效对于新闻人的要求是如此的苛刻。清楚的记得总编室魏主任两天内在北京与海南间飞了个来回,带回了对海南省检察长的生动事迹;明镜周刊的郑主任在江苏一天,在火车上完成了系列报道;声音周刊的编辑们将今天的采访见诸明天的报端……,检察日报就是如此高效的运转。高效对于检察工作无疑是严格的要求,“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应是检察干警的理念。
在报社,感悟了严谨
“惜墨如金”,在报社我深深感悟到了。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务求精确,每日评报,每周例会,对新闻稿件精益求精,报社人以严谨的作风对待作品,这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报社人价值的体现。就是这样的严谨成就了《检察日报》法制大报的地位,成就了《检察日报》的辉煌。秉持“严谨”理念,对检察司法实践大有裨义。
百日回眸,与《检察日报》美丽相约;回忆难忘,曾是检察日报的一员;细细品味,在这个大家庭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挥手告别《检察日报》,告别百日相处的同仁,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丝丝的留恋,带着真诚的祝福,带着满囊的收获。值此《检察日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撰短文聊表心愿,祝《检察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检察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