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检察日报》的故事”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我一直被两种情绪纠结着,写或不写“我与《检察日报》的故事”?写,是因为我与《检察日报》的确有故事;不写,是考虑我作为检察战线的普通一兵,是否人微言轻?因此,每天特别关注该报四版刊登的征文故事,我发现不仅没有人微言轻的迹象,倒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于是斗胆写出自己的故事。
我是1994年通过公开招干进入检察机关的。平时虽然喜欢阅读,也喜欢写点小文章,但从没有勇气向《检察日报》投稿。更想不到会与《检察日报》有故事。直到1999年,我通过竞争上岗,出任办公室主任,才有机会每天与《检察日报》亲密接触,并逐渐爱上了这份检察人自己的报纸,且随着负责《检察日报》的发行工作才与之结缘更深。
荣于斯。每年的发行季节,我都不厌其烦地向订户介绍《检察日报》的知识性、法律性、可读性。由最初我个人年发行量25份增至近100份,到因发行工作结识和影响了我的亲朋好友一起喜爱《检察日报》。伴随着发行量的逐年递增,自2000年以来,我连续多年荣获宣传发行工作先进个人。
乐于斯。来自于我在阅读《检察日报》的过程中,那种学习和进步的快乐与收获。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就是文字工作,我把《检察日报》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恩师,把《检察日报》当作宣传检察工作的主阵地。从最初的“信息快车”到“检察动态”等栏目,都有经过编辑指点而被采用的文章。特别是2004年,我写的题为《积极运用取保候审解办案难题》一文,经《检察日报》江苏记者站编辑指点后,竟被刊登在当年3月1日《检察日报》的头版头条,让我乐得欣喜若狂,倍受鼓舞。那年,我们院的宣传信息工作一举跃居全市第一,我也先后获得了“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女检察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同时带动身边的同事纷纷向《检察日报》投稿。我院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时至今日,市院培训写作新人时,还常提起《检察日报》头版用稿这件事,以鼓舞后来人努力写作。
谢于斯。每当《检察日报》的订户对我说“《检察日报》真不错”时,我心里就乐滋滋的。今借此文一则表示我对《检察日报》的感激之情,二则衷心祝愿《检察日报》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她、喜欢她。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