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文化专题>>检察日报20周年征文>>征文作品集锦

杨献国:检报如樟

时间:2011-06-21 17:40:00  作者:杨献国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江南六月,睛雨交错。我窗前那棵高大的樟树,树干强壮,树冠茂盛,优美的枝叶携着樟的芬芳,柔中带刚,舒展而来。我拿着刚看完的《检察日报》,感觉犹如日日相伴的大樟树,一位可亲可敬的伙伴…… 

  那是2003年春,我被选拔为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检察长。我干过多年县长、县委书记,法律懂一点,但面对全新的领域,一下要接触许多专业名词概念,未免感到压力;讨论处理案子,心中更是不托底。这时,《检察日报》成为引我入门的良师益友。每天,报纸一到,我就要先扫描,再慢品。从头版的高检院工作部署,各地经验报道,到后几版的专家专论、案例分析,一一细读深思,紧要之处,划杠圈点。数月下来,对报纸剪贴分类,整理成册。直到2010年3月工作调动,我带着积累了整七年的七箱剪报进了省城。到新单位,机要秘书问我:“还需要增订那些报纸?”我脱口就说:“再订一份《检察日报》,天天看惯了,不能少!” 

  说实在,仍钟情于《检察日报》一则是喜爱和惯性,二则确是工作需要。我分管纪检监察,局里有22个直属单位,担负着150多亿机关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责任,年资金流量达二、三十个亿,年经营管理收入近10个亿,廉政风险防控的担子很重。《检察日报》帮我开阔思路、提供典型,是给力的“指导员”! 

  香樟树生机勃勃,得益于根植在广袤大地;《检察日报》活力充沛,是她与基层鱼水交融。记得2003年11月4日,报社首届检察长论坛在绍兴举办,为全国各地100多位检察长聚集研讨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此后,《检察日报》的记者常来采访。《检察日报》人好学、勤勉、务实、谦逊的作风和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季常绿是香樟一大特性,也彰显适应气候和环境能力;检报赢得读者,是办报思路和内容与时俱进,与检察工作的大方向同步!2003年,《检察日报》以答记者问等形式,报道严查安全事故背后渎职犯罪,点明重要意义、管辖规定、工作举措等问题。我还保存着2006年10月24日第3版《贿赂范围应包括非财产性利益》的文章,在当时,对认清贿赂犯罪新形式、新特点,查处职务犯罪指导性颇大。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着中小企业。我天天阅读《检察日报》,关注实体经济,增强敏感性。我们依法审慎稳妥处理了113件涉企案件,着力化解矛盾纠纷,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良好,绍兴市委和广大企业十分欢迎。据此,我撰写的《稳妥处理涉企案件,做好善后延伸服务》一文在2009年4月1日被《检察日报》刊发,省内外许多检察院派人前来考察交流。 

  遥想追忆,深感检报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才有香樟树那样常绿常青的风貌;而基层工作从报纸不断汲取养料,才得以身处复杂气候能服务大局,保持香樟那活力迸发的本色。 

  多年来,《检察日报》推出了一系列基层院建设的好经验,为检察队伍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我们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理念教育,完善执法形象。 

  我依据实践撰写了《试论坚持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举措》一文,在全省1000多篇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法治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同时,推进业务建设,提升案件质量。我的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原理与办案质量保障机制》在广西南宁的2004年全国检察理论年会上获二等奖。绍兴还成为认罪案件程序改革全国试点单位,2008年6月认罪案件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在绍举行。检察文化建设是增强队伍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检察日报》非常关心绍兴检察文化活动,作过多次报道,激励我们深入研讨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任务、定位和载体,其经验和实效在浙江省大会介绍。 

  (作者单位 浙江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责任编辑:zywws]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