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文化专题>>检察日报20周年征文>>征文作品集锦

刘玉虎:我是你美的欣赏者

时间:2011-06-30 14:44:00  作者:刘玉虎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如同一个走过海边的人/惊讶于大海的浩瀚/无限的亮光/辽阔的空间/我是你的美的欣赏者”这是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刊头语。这温润明亮的话语,从第一次接触,就让我先入为主地对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充满好感。 

  我有过太多投稿失利的经历,所以初看《绿海》时很自卑,只有心存敬畏、默默品咂的份。但看得多了,就不觉技痒,有次竟一气呵成地写出了《第一次办案》投了出去。“吉人自有天向。”没想到这篇文章竟如期登出。 

  这是我的处女作,我倍受鼓舞,真是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我趁热打铁,在《绿海》上陆续发表了《蒙尘的二胡》、《法警执勤秩事》、《做最好的法警》、《我和我的“老解放”》、《我的“高参”我的“团”》及《一介马弁》。印象最深的,是刊载《一介马弁》的报纸拿到手时,院里年终考核组对我处检察宣传这一块的考核业已结束,我和处长拿着新报纸追过去要求补加,考核组的同志当场验看了报纸原件,一迭连声痛快地说:“正宗国家级报刊采用,篇幅恁长,该加该加!”当场加了2.5分,这样我处的名次又据些往前跃进了一位。处长比我还高兴:“你看,文章一发表,个人威信有了,处室也沾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是的,写稿投稿,其中甘苦,惟有自知。给《检察日报》投稿多了,使我觉得,撰文投稿说俗一点像和面,说雅一点像“盘玉”。 

  撰文好比和面,初写成不过是刚把面和成一个团儿,面得不停地揉,文章得不停地改,里面的生面疙瘩揉开了,文章里的硬伤病句改过了,这只是完成了一半。还不行,面得搁一边饧,最少得饧俩钟头,文章得搁,最少搁半个月,饧好的面再揉,搁过的文章再改,如此反复,基本就可以拿出去了。急茬的面、急就的章,一般经不起推敲。火候到了,饭就熟了,功夫到了,文就熟了,水到渠成,就这么简单。 

  再说“盘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就是偶然出土的浑然天成的古玉。古玉出土到我手后,大多面目全非,有的粗看上去甚至根本就不像玉,土不拉叽,一点看相都没有。这时就要“盘”。所谓盘,就是要把玉系在身边、拿在手上,经常摩挲、悉心把玩,时间长了,经过手掌汗水和体温的浸润,玉在潜移默化中就慢慢发生了变化,不但使本来四不像玉的玉恢复了玉性,而且把它潜藏的迷人沁色也盘了出来,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晶莹剔透。谁说不是呢!我的一篇散文粗写成时,是6000多字。投过去后彭诚编辑打电话过来毫不通融地说:“必须压缩在1500字以内。”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耐下心来穿插进行“和面”和“盘玉”,直到稿子精炼到多连一个字也嵌不进去为止。 

  我的功夫日益精进,现在,我的稿子已不再局限于在《绿海》里大显身手了,在《检察日报》的[检察动态]、[基层采风]、中缝《信息快车》等版块上,同事们经常能看到我的名字。随之而来的,是院领导对我的器重。这几年,凡是有大型的专项教育活动,我必定是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成员。 

  感谢《检察日报》让我学会了“和面”和“盘玉”,让组织和同事们看好我,认为我“才堪大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这一点我心知肚明,所以至今没有飘飘然。郑博超、彭诚、王地、覃正龙、刘梅、马霏霏、郑健、林世钰、王治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些人里面,随便拉一个出来,就比我强百倍。这些人是编报人,但同时又是好写家,捧读他们发表在《检察日报》上的文章,我那点刚刚升腾起的心浮气燥,马上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这些人连同他们所办的《检察日报》,让我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微斯人,吾谁与归?”

[责任编辑:zywzf]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