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法治新闻传播

以情动人 以剧立意——平安中国“三微”一等奖作品《回家》创作心得

时间:2023-11-02 16:30:00  作者:白翼轩  新闻来源:《法治新闻传播》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以情动人 以剧立意

  ——平安中国“三微”一等奖作品《回家》创作心得

  在今年3 月揭晓的第七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中,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以下简称泰州高新区检察院)拍摄的微电影《回家》荣获微电影一等奖,全国仅十部作品获此殊荣,为全国检察系统唯一、江苏省唯一。此外,该作品还获评第七届平安江苏“三微”比赛微电影一等奖、第七届全国检察机关“三微”比赛“微电影全国十佳”和“最佳表演奖”。

  没有反派、没有罪案甚至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微电影《回家》何以获得诸多奖项?答案就在一个“情”字。它如同一首文字清浅但意蕴深长的小诗,从真挚的父子情折射出宏大的家国情怀,从检察官的用心用情履职抒发出检察机关“立检为公、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担当。

  挖掘真实案件背后的履职故事

  “我等父亲‘回家’,已经等了70 年。如果没有检察官,怕是要抱着这样的遗憾进棺材了……”

  “如果没有找到这个墓,恐怕以后就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保卫祖国这个‘大家’,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小家’。”

  这是笔者在跟踪宣传泰州高新区检察院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活动中,听到过最受触动的两句话。第一句出自烈士的儿子殷炳顺老人,第二句出自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

  2021 年9月,泰州高新区检察院对辖区内所有散葬烈士墓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到一位叫殷炳顺的老人多年来一直为烈士父亲而奔走。笔者与承办检察官一起走访了老人的家,那是一间狭窄老旧的屋子,却收拾得一尘不染,墙壁上挂着许多锦旗与军人照片。仔细一看,发现两名军人穿着不同年代的军装,显然是两代人。

  我们与老人详细攀谈后得知,老人今年已经77 岁,70 年前,年幼的他忽然收到一个噩耗:他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当时的他还很懵懂,只知道母亲每天都在流泪,很多穿着军装的叔叔伯伯来家里关心母子二人。后来才逐渐知道,原来父亲殷步清生前驻防浙江舟山一带,1951年9月14日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被当地军民就地安葬,从此长眠青山上、碧海旁。

  听着父亲英雄故事长大的殷炳顺,成年后也成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从军生涯中,他曾赶赴舟山寻找父亲的墓地,但没有找到。之后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将墓地迁回,但时隔多年,信息不足、路途遥远,当地驻扎部队、行政区划、城镇建设都有了极大变化,寻墓无异于大海捞针。老人含泪告诉检察官,他这辈子就这么一个心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接父亲“回家”。

  听完父子两代人的故事,笔者和承办检察官都深深被感动了。之后,检察机关联合相关部门,亲赴舟山寻找烈士墓。我们以烈士当年所属部队驻扎地为中心,在荒郊野岭进行地毯式搜寻。经过两昼夜的不懈寻找,终于在位于半山腰的杂草丛中找到一座墓碑。砍去茂密的杂草与老藤,再擦去墓碑上的尘土,出现模糊的“殷步清烈士之墓”字样,原本的红色油墨早已在70 年的风吹雨打中褪去了痕迹。殷炳顺老人眼含热泪,反复摩挲着斑驳的墓碑,喃喃说:“找到了,爸爸的墓终于找到了!”

  当检察官一行将装有烈士遗骸的骨灰盒护送回泰州时,当地社区干部群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迎接,并打出“欢迎烈士回家”“离时少年归时英雄”等字样。最终,烈士遗骸正式迁入当地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在迁墓仪式上,殷炳顺老人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分别对我们说了最受触动的两句话。

  是啊,当一个人的伟大事迹被无数人铭记,他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死亡。为什么不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晓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以烈士父子为原型,以检察官履职故事为基础,拍摄一部微电影,以达到弘扬英烈精神、营造法治氛围的双重效果。

  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创作过程中,笔者作为主创人员,多次与殷炳顺老人和承办检察官进行沟通,试图挖掘出他们最真实、最细腻、最动人的情感。在与老人的多次深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他对早逝父亲的想念与依恋。在长达70 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思念着父亲、期盼与父亲团聚。这样绵长深厚的情感,将会激发每一位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者的强烈共鸣。同时,老人是退役老兵,他的父亲是牺牲英烈,这对父子的故事与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始终紧密联系,谱写了一曲爱党、爱国、爱军的壮美赞歌。因此,我们选定的第一条情感线就是“父子情”与“家国情”。不管是细腻的家庭情感,还是宏大的爱国情怀,都是属于中国人独有又共享的“中国式浪漫”。

  殷炳顺老人已经77 岁,与他的交流其实是困难的。他的记忆力严重衰退,关于父亲的种种细节都已经模糊,甚至感觉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自始至终,他记得真真切切的,就是一定要把父亲“找回家”。他对笔者说,人到了晚年,很多事都放下了,甚至忘记了,但唯有这件事,他要“带进棺材里”。

  这给了笔者很大的震动,一个人走到生命的黄昏,万事淡忘,却始终记得儿时的思念与亲情,这是多么热烈的情感!于是,笔者选定的第二条情感线就是“遗忘”与“执念”。为了更好体现二者的对比,在我们精心设计的长达两分钟的片头里,没有一句台词,仅仅通过锦旗、军装、烈属证等画面和写备忘录、吃药、忘记关门等动作,就勾勒出一个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的烈士遗属形象。而随着后续故事的展开,观众会发现,这样一位遗忘了很多事情的老人,却无比执着地寻找埋骨他乡的烈士父亲,要带他回家。两者形成了强烈的感情对比,更加凸显了对父亲的思念、对烈士的尊崇。

  老人的执念需要有人帮忙完成,观众的情感也需要一个圆满的释放。于是我们找到了第三条感情线,那就是检察官“人民至上”的柔情与“尊崇烈士”的深情。微电影中,检察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正义符号,而是一个既精通业务、又饱含温情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承办检察官远赴千里之外,不畏艰辛地寻找70 年前的一处散墓,仅仅是因为职责在身吗?不,他也同样深深被这个故事感动,不仅要完成父子两代人的心愿,更是为了让烈士“回家”被更多人敬仰、让英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这就将检察机关履行法律职责赋予了更深刻、更高远、更柔情的意义,让人民群众对检察官有了更具象、更立体、更可亲的了解。

  以扎实的剧情弘扬法治能量

  检察机关拍摄微电影的初心,是通过更加丰富的视听语言,深刻反映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举措和成果。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主创人员兼顾法治内涵和检察特色,没有说教式地表现检察工作,而是将履职故事融入剧情之中。

  在讲述承办检察官不辞辛苦找寻烈士墓的过程中,影片集中运用大量实拍镜头,事无巨细地展现了立案调查、督促履职、推动检察建议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等一系列真实履职情况,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普法教育,以更加了解、认同、支持检察工作。纵观全片,并没有刻意唱高调、自我表扬,而是通过认认真真讲故事、老老实实做实事,实打实地展现了检察机关的为民情怀和担当意识。该片拍摄完成后,在泰州两级检察院开展的多次检察开放日中予以展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笔者深切记得,在一次面向泰州军分区的展播活动中,当影片结束,柔和婉约的音乐响起,在座许多铁骨铮铮的军营汉子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说,自己也是军人,保家卫国的同时,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小家也能平安喜乐呢?从《回家》这部微电影,他们感受到了“爱”,那是家人对父亲、丈夫、儿子的爱,也是国家和人民对“最可爱的人”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检察机关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之爱。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发挥优秀检察影视文化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出精品普法影视作品,为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精神力量,我们将继续不懈求索。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四级主任科员白翼轩;本文刊发于《法治新闻传播》2023年第四辑)

[责任编辑:高文雯]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