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作家被“自己的文章打败”了。据媒体报道,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称,2023年自己发表在《中学生百科》上的一篇文章《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看了下题目,感觉都好难,出题老师的理解太深入了。13题的选择题,我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结果今天得知正确答案居然就是C。”
《蓝气球和甜月亮》在《青年文摘》上发表。 (来源:上游新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原意”竟然败给“出题者意图”,确实令人啼笑皆非。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偏差并非个例:周国平曾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一书中晒出55份以自己文章为材料的阅读题,发现出题者常常挖掘出他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
这类现象的荒诞在于,文学作品一旦成为考题,就被强行剥离了作者的创作语境,成为出题者构建“标准答案”的素材。这绝非笑谈,直指语文教育中一个根深蒂固的病灶: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阅读理解题,正在将文本解读异化为“出题者的思维游戏”。
正如王彤乐所说,她的文章是“凭感情记录童年生活”,并未刻意设置象征意义,但出题者却用修辞分析、环境渲染等套路将文本拆解为得分点。这种解读逻辑背离了阅读的开放性,在考试中异化为“出题者霸权”——考生必须抛弃个人理解,去揣测出题者预设的“唯一正确”的解读路径,最后连原作者也无法跟上这种“深度解读”的节奏。
阅读理解题对“标准答案”的迷信,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思维的产物。为了便于阅卷,出题者往往将文本解读切割成固定的“得分点”,这种套路化的答题模式,让阅读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沦为“按图索骥”的技术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考题为了制造区分度,刻意设置脱离文本的思维陷阱,一些考题让学生陷入了过度解读的怪圈。这种训练不仅无法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反而让学生形成“为答题而曲解”的思维惯性。
破除阅读理解的荒诞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命题逻辑,允许答案设置的开放性,也允许学生多元解读。当然,应进行相应的阅卷机制改革——阅读理解能不能打破“非对即错”的评分思维,让学生重新体会阅读的本质乐趣。
作者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题,表面是出题者与作者的理解偏差,深层却是标准化教育与文学开放性的冲突。唯有摒弃“标准答案思维”,让考题回归理解而非猜测,才不会出现作家频频被自己文章的考题“打败”的荒诞。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