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作为“时代先锋”被中宣部推出之后,宋鱼水这个新时期的专家型法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以 “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审判结果建立起法官在当事人心中的口碑。2012年新年刚过,已经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副院长的宋鱼水接受了记者的回访,一样的淡雅温柔,一样的谦逊随和,宋鱼水和以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当上了十七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当上了海淀法院的副院长,宋鱼水担当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从法律的角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她告诉记者,2010年,她的工作进行转岗,主管民事和立案工作,接触民事案件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法律问题背后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背后是人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只有实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百年大计。
她举例说,民事案件中的婚姻案件,既有法律难题,也涉及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这类案件争诉的房产问题非常激烈,可以说,判给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不平衡,而法官不是魔术师,能够将一套房子变成两套房子。这类案件的另一个难点是子女抚养问题。抚养子女不在于判给谁,而在于无论判给谁都应保护子女的利益,让子女得到幸福。但让争诉的当事人做到这一点非常难,无论怎样判带给子女的不是幸福,而是两难,因为两方已经反目为仇,一方抚养,另一方就很难见到子女。
她感叹说:“不接触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国法治有多难。从社会进程的角度审视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之所以难处理是因为我们仍处在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宣告失败,不具有竞争力,不能经营家庭,甚至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出现大灾大难时心理素质不够,自己先打垮了自己。”她说,这个群体越大,社会负担就越大,加强人的建设,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在社会上过正常的生活刻不容缓。
交谈中,宋鱼水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作为一个法律人的纯粹。在宋鱼水心中,当事人的分量是最重的,尽管开庭少了,但宋鱼水总会挤出时间和要求见她的当事人见面。“刚当上副院长那阵子,宋院长嘴上不是裂口子就是起泡,后来我们才知道,她和当事人一聊就是半天,还跟着当事人着急上火。”知识产权庭副庭长杨德嘉说。对此,宋鱼水说:“只有当好听众,才能让当事人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只有调动起律师、当事人等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把案件越辩越明。”
这两年,宋鱼水又多了一份工作,在法院内部举办“法律·社会”专题讲座。宋鱼水说,当事人到法院来,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是非标准,只有标准清晰了,才能做到胜败皆服,而这需要法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正义的审判考验着法官的经验、能力和理论水平,不仅需要广博的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社会学习,还需要从成功者的身上寻找成功的启示。
宋鱼水总会三句话不离本行,她说自己20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对当事人有职业感情。虽然民事案件的很多当事人比较闹,但她仍能从职业的角度爱他们。她说:“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很复杂,转型时期也涌现出很多矛盾,但总的来说,博爱才能解决问题,大爱必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妇女报)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