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
人物速写
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高级法官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院抢救但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了47岁。这一噩耗震惊了社会。悼文、视频刷新每个人的朋友圈。
邹碧华是江西奉新人,1984年以全县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8年毕业后到上海市高级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做起。作为一名学者型法官,邹碧华儒雅温和。除了高院副院长,他还有很多头衔: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提到邹碧华,他的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融合了这位学者型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一经发表,即在实务界产生巨大影响,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除了学术,他还一直致力于改善律师执业环境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2010年,邹碧华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时,长宁法院出台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更为让律师们叹服的是2年后,他的一篇博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谈到律师与法官的关系:“有的法官显得非常强势,不愿意多听律师解释;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听取律师的陈述和意见,或者在感觉律师陈述和意见与自己内心认知相左时,随意打断律师发言……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对中国的法治产生巨大伤害。”
据媒体报道,邹碧华去世后,媒体200多篇文章报道追忆,网上近10万人发帖参与讨论缅怀。“学者型法官”“公正不阿”“善良纯朴”“对律师很尊重”……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或述说着有关他的故事,或表达着对他的敬仰,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最大公约数。
邹碧华去世后,他年仅21岁的儿子写到:“看到你每天在家里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才知道你是真的把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可能你只是累了,想休息了。爸爸,一路走好。”
事件影响:
对司法改革的推动,对律师的尊重,对学术的专注专研,对年轻同事的热情引导,对学生的耐心教导……邹碧华被媒体盛赞为“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他的不幸离世,震动了整个中国法律界,也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被称之为“邹碧华现象”。周碧华之所以身后赞誉无数,不是因为他“院长”的身份,也不是因为“殉职”的悲壮,而是因为作为司法官的口碑。他是一个法律人的楷模,具备了专业精神,凝聚了法律人共同体的最大共识。
各方评价:
人民日报评论员张璁:如果谙熟中国法律职业发展的个中曲折就自然心下明白,邹碧华身后的哀荣不仅仅是业界向其本人的集体致敬,也是各种法治力量一次不同寻常的和解。尽管分享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法治信仰,可这些年法庭之上法官与律师常常势若水火,学院内外理论与实践往往形同陌路,偏见与隔阂深埋在缺乏信任的互相鄙夷中,这种法律职业的四分五裂让人痛心疾首。但是,邹碧华的突然离世,却像是触动了联系着各种法治力量共同的神经,自发地融合成了不多见的同声共鸣。
——201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