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工作,就与新闻结缘,转眼间二十二年。十年前,我从军事新闻岗位“转岗”到法治新闻,由此踏入检察日报社评论部。十年间,采写的很多报道已经淡忘,但有两位新闻主人公历历在目,让我始终难以忘怀———两位找孩子的妈妈。
第一位妈妈是一位8岁小女孩的母亲詹红光。2006年深秋,编辑部收到一封沉甸甸的来信,信中有一份“死亡名单”,记录了福建省三明市江滨公园2002年至当年溺水死亡的20个人的姓名,其中有13名是年幼的儿童。
我去当地采访时发现,孩子落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河岸防护栏不符合规范,也无警示标志。当地主管部门推卸责任,詹红光多次反映但没有任何回应。她还通过诉讼的方式试图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结果并不理想。詹红光的母爱之心打动了当地人的心,但却触动不了主管部门。
当年12月13日,我采写的《江滨公园24人溺水调查》报道一经刊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地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我接到当地主管部门曾接受采访的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他在电话中出奇地愤怒,“你们不该报道,让我们很难堪!” 。
一年后,詹红光生下一个儿子,伤痛的心总算得到一丝安慰。
第二位妈妈是一位时年75岁的老人。那是2007年初夏,编辑部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反映儿子被害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问题。在对反映的问题分析后,编辑部认为其中有蹊跷。
当我赶到湖北十堰见到李玉珍老人,她佝偻着腰,满头白发。她泪眼婆娑地倾诉着,自己一笔一笔写下几十封求助信,请求有关部门帮助自己寻找儿子,却根本没人理她。原来,她的儿子常向阳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因在公司受到不公正待遇患上精神分裂症离家出走。后来,她突然发现儿子的一个活期存折被人从银行取走并销户。报案后,两名刑警和她一起查看了银行监控录像,是三个人一起取走的存款,还进行了刻意伪装。接着,她在家中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我没法不怀疑儿子可能遭遇不测。”可警方就是不告诉她儿子在不在其中,除了不立案,其他什么都不说。老人希望立案,通过查钱找儿子,但始终没能如愿。
2007年6月20日,我采写的报道《我想知道,那究竟是不是我儿子》发表。那年秋天,老人千里迢迢从老家只身来到北京,说要感谢报社给予的帮助。那天,部门的几位同仁要一起请老人吃饭,老人说太麻烦报社了,坚决不去。无奈,我去买了盒饭回来,老人没吃几口,一直泪水涟涟诉说着找儿子的艰辛过程。离开时,她说,尽管没有立案,但媒体的关注让她感到这个世界有人在关爱着她,她不孤单。
如今八年过去,李玉珍老人已经84岁了……儿子找到了吗?她还好吗?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