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5年>>201511>>记者节·致敬新闻工作者>>记者心语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时间:2015-11-06 13:54:00  作者:郑赫南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在第1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也迎来了我从业的第11年,思考一下对职业的认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当记者,是我在中学时代就拥有的梦想。虽然大学学的是法学,但我一直在系刊上积极写诗歌,负责培训通讯员、组稿等。在研究生期间担任学刊负责人,因为组稿、选编辑等事忙忙碌碌。假期里,还去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实习。就是在那里,我认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不是去当一名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而是想去关注他们工作中的故事,关注背后的法理人情,希望能“点滴推动法治进步”。于是研究生毕业时,我放弃了当公务员或者去国企、出版社等,考取了检察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岗。

  回顾这个过程有些琐碎,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初心。是报社,让我这名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机会拿着录音笔和相机,走遍塞北江南、腹地边疆,报道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解了那么多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无论纸媒如何前途堪忧,多少业内的朋友转行,我还是不愿轻言放弃。采访、写作,于我而言,是呼吸一样的必然,是最有趣、最愿意做的事儿。

  是的,面对世事变迁,我也曾经情绪起伏。特别是在报道无法转变弱者的不幸,或是采访后因种种原因发不出稿,薪酬低、房贷重觉得愧对家人等时刻,我也会难过、生病。有阵子曾强烈羡慕医生,自言“下辈子做医生,治好一个是一个,不似这般无力”;有段时间喜欢心理学,觉得心理咨询更能医治社会痼疾,能有效防止一些人间惨剧的发生;有时候看着白领同学的靓丽潇洒,自忖若换位也会应付自如。

  但是,我还有你们——亲爱的读者和采访对象,亲爱的家人同事们。当朋友圈互动的人日益增多的时候,我知道你们在;当作品被你们点赞、转发的时候,我知道你们在;当初相识的你仅听名字就给予我宝贵信任的时候,我知道你们在;当作品获社内外奖、获评副高的时候,我知道你们在。

  采访既是行“万里路”,也是读“万卷书”。在西部的一个基层院,一位女检察官见到我们的时候当场流泪,“我们是偏远的小院,这是第一次见到检察日报的记者……”,那一刻,我觉得愧疚,认识到检察宣传工作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太不够。每一次采访来检察机关座谈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几乎都能听到“加强宣传”、“让群众了解检察”的意见,那种时候,我都暗下决心:以后要更加努力工作。在采访张章宝(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检察院控申科科长)、王雄飞(广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永洁(青海省格尔木市检察院公诉科长)等优秀检察官时,我还学到了法律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得失荣辱的理性淡泊,以及对法治事业深沉的爱。

  近日,当我和同伴们在两天内辗转几百公里颠簸在草原深处时,一位同行的检察官姐姐对我说:“郑记者,你的稿子,能带给别人快乐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无比光荣。

  现在,对相对不生动的题材,我学着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它变得相对有趣;对暂时做不出来的选题,我学着悉心积累和换视角思考;对无暇采访的基层亮点,我重拾当编辑时的工作方法,耐心加以引导推荐;对频频报警的身体,我开始摒弃不好的习惯、早睡早起遵循生活规律。

  如果把记者工作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是永远奔流不息的。她会流经秀美的山川,也会经过戈壁险滩;她可能收获繁花、茂林,也可能遭遇风暴、阴霾。无论怎样,只要一直奔流,我相信,她最终一定会收获生命的壮美。

  谨以此文献给日夜坚守在新闻战线的所有朋友们,更献给那些为真理和正义而作出不朽牺牲的前辈们,记者的光荣永远与你们同在!(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zywwl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