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讯(记者何慧敏)“希望检察机关继续能动履职,精准打击长江船舶污染犯罪,精准实施监督,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看到长江三峡段船舶拆解企业开始转型,违规拆解船只越来越少,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为检察机关点赞。
李国璋代表的点赞源自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船舶拆解专案。2021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一艘达到报废标准的船只正在违规拆卸。其间,废钢铁、压舱水、废油、橡胶、石棉等大量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顺着船体流向江水中。“这样没有环评手续的船厂还有多少家?”葛洲坝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李澜忧心忡忡。
在办案过程中,李澜了解到,一些船舶达到报废年限后,船主会将报废船舶运至修造船厂一拆了之;更有甚者,为节约拆船成本,会随意找一处江滩,再雇请工人将船舶偷偷拆掉。据悉,一艘载重1000吨的船舶报废后,可以拆得150吨左右的钢材和其他材料,这些材料可被回收。然而,拆解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油污和废弃的装修材料等污染物,极有可能进入长江,污染生态环境。随即,这些问题被上报至宜昌市检察院。
2021年12月,宜昌市检察院迅速组织人员对流域内的船舶修造企业和航运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11家在修造过程中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5家未取得修造资质,有25家未取得拆船环评审批手续。
“违规拆解的背后原因在于报废船舶拆解市场需求旺盛与船舶拆解行业不规范之间的矛盾”。李澜认为,依法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是当前最好办法。“没有手续的补办手续,没有资格的转型,违规的取缔。”
2022年1月至8月,宜昌市检察机关先后向11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在船舶修造方面,5家企业依法取得修造船许可、补办环评手续,11家具有修造船资质的企业加大污染防治设施投入;在船舶拆解方面,对于依法不能办理拆船环评的11家船舶修造企业,及时引导转型,其余14家船舶修造企业承诺暂停船舶拆解业务,并积极推动办理拆解环评手续;违法转移废机油等危险废物的某船舶企业,予以罚款10万元;接收处置废机油的经营户移送公安机关……
在宜昌市检察院和市经信局共同牵头下,经过与5家相关职能部门研讨,2023年7月15日,《宜昌市关于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从船舶拆解规范化,到推动绿色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建设,我们将继续努力守护这一江碧水。”宜昌市检察院检察长许一鸣如是说。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