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25年>>202502>>2025年全国两会>>最新播报

全国人大代表关注最高检工作报告(之五)

时间:2025-03-11 07:44:12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李智慧代表:

让劳动者不忧“薪”不忧“酬”

李智慧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昱璇)“对劳动者来说,一年忙到头,能按时足额拿到劳动报酬,就是最幸福的事!”当记者问起对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李智慧毫不犹豫地说到一个关键词——治理欠薪。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检察机关常态化参与治理欠薪工作,起诉恶意欠薪犯罪1140人,支持农民工提起讨薪维权民事诉讼4.04万件,追索欠薪15.7亿元。

“看到这些数据,我特别振奋,真切地体会到检察机关在用心用情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李智慧代表关注到,最高检今年初发布了一批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推动治理欠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是检察机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做实检察为民的真实写照。”

“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力度,主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薪资拖欠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法治宣讲进企业、进工厂、进社区,增强企业依法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的自觉性,让劳动者不忧‘薪’不忧‘酬’。”李智慧代表建议。


白玛措代表:

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托起“夕阳红”稳稳的幸福

白玛措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昱璇)“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保护老年人的今天,其实也是保护我们的明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人权益保障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玛措谈到对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印象时表示,她今年最关注“一老一小”权益保护方面的内容。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侵害老年人权益犯罪4.5万人。白玛措代表了解到,目前检察机关正深入推进最高检“十一号检察建议”落实,依法从严惩治侵犯老年人人身权利,以及利用养老机构名义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我还注意到,部分地区检察机关联合民政部门探索建立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查询机制,督促养老机构将曾经实施过故意伤害等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从业人员调离密切接触老年人的岗位。”白玛措代表告诉记者,检察机关在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上不断下功夫、出实招,为司法为民写下了生动注脚。

白玛措代表建议:“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同时多开展法治宣传,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检察服务,托起‘夕阳红’稳稳的幸福。”


钟团玉代表:

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展现“侠之大者”精神

钟团玉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羽)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团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关注到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2024年,检察机关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等权益,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公益诉讼5270件。”

“我们福建代表团有一位盲人代表,一起履职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少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这使得我们都格外关心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钟团玉代表说:“我们习武之人讲究侠之大者,扶助弱小、为国为民。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同样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和梦想。”

钟团玉代表表示,检察机关从残疾人对就业、教育、康复、出行等生活需求的细节出发,充分履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值得点赞。例如福建省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全省三级医疗急救中心无障碍呼救功能全覆盖,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展现出了“侠之大者”的精神内核。她说:“残疾人权益保护是一项全面的、长久的工作,建议检察机关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


夏锡璠代表:

司法救助工作彰显人民情怀和司法温度

夏锡璠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羽)3月9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夏锡璠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他关注的一组数据:2024年,检察机关对因案致困的当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救助7.3万人7.4亿元。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检察机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夏锡璠代表表示,这组数据给他三点感受:一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检察机关在办案时充分考虑案件情况和当事人实际困难,把钱花在刀刃上,做到精准救助;二是充分说明应救尽救基本原则正在检察机关得到落实;三是充分体现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情怀和温度。“从恩施州司法救助工作来看,检察机关积极作为,突出救助因案致困当事人,社会各界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对恩施州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情况,夏锡璠代表也非常关注。

“有的家庭只靠司法救助金可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生活压力,就需要社会各界形成救助合力。应构建起一个规范性的法定流程,防止出现‘应救未救’‘救而无助’问题。”夏锡璠代表建议司法救助工作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协调联动”。

夏锡璠代表还特别关注了恩施州司法救助金的预算和使用情况。他认为,充足的资金是司法救助的保障,要根据不同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救助需求等,出台明确的预算标准,把财政预算安排充足,真正做到应救尽救。同时,各级人大也要加强对这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推动工作更好开展。


林青代表:

检侨合作机制极具创新性务实性

林青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单鸽)“应勇检察长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维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权益的检察履职,让我深感振奋,这充分彰显了检察担当,让人倍感司法温暖。”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林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最高检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以司法温情守护同胞亲情。依法办理涉港澳台案件,深化与港澳司法交流合作,指导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检察机关完善涉台检察联络机制,维护港澳台同胞权益。会同中国侨联制定加强涉侨检察工作意见,发布涉侨典型案例,保障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林青代表注意到,此前最高检、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检察工作的意见》。“这是对侨界关切的有力回应,展现了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保护侨胞权益的新成效。”林青代表说。

林青代表特别提起检侨合作机制。她表示,检侨合作机制是极具创新性与务实性的举措。侨胞遍布世界各地,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建立健全检侨联席会议制度,让侨商归国投资创业更安心,为侨胞合法权益保驾护航,使其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祖(籍)国的关怀,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国家发展汇聚更多力量。

“期待检察机关继续发力,在维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推出更多有力举措,书写更多暖心篇章。”她表示。


陈友坤代表:

避免“该追责的放纵、不该追责的误伤”

陈友坤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于潇)“从立案到侦查,每一个细节都要抠到位,这样才能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对于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成(重庆)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陈友坤给予积极评价。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落实和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立案2.8万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案6.6万件,对侦查活动违法情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9.1万件次。对应当逮捕、应当起诉而未提请逮捕、未移送起诉的,追加逮捕1.02万人、追加起诉5.4万人。加强对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全面审查,依法不批捕38.8万人、不起诉40.2万人。

对这些体现刑事检察工作质效的数据,陈友坤代表很关注。在他看来,立案是刑事诉讼的起点,决定着是否要启动追诉程序,而侦查则是收集证据、查明事实的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要是把握不好,检察监督不到位,容易导致“该追责的放纵、不该追责的误伤”,影响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任。

“强化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体现。”陈友坤代表认为,有效的法律监督能倒逼侦查机关依法办案,在法治轨道上打击犯罪,从而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公平正义,有法治的获得感。“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就是很好的制度探索,边监督边配合,既打击犯罪又保护人权。”陈友坤代表说。


高春艳代表:

不枉不纵,刑事审判监督不断提质增效

高春艳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史兆琨 韩兵 通讯员李博 郭东旭)“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的马某抢劫案令我印象深刻。从一审以盗窃罪判处马某有期徒刑十年,到最高检抗诉后法院以抢劫罪改判死缓并限制减刑,三级检察机关接续抗诉,该案最终迎来公正判决。”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主任高春艳认为,该案的成功抗诉和改判,是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写照。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加强刑事审判监督。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6530件,法院审结5601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占75.6%。对刑事审判活动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9613件,采纳率98.5%。

“马某在还有8天刑满释放时被改判死缓并限制减刑,充分彰显了检察机关坚持不枉不纵,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高春艳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刑事审判监督工作重要性、规律性的认识,对刑事审判监督尤其是刑事抗诉工作进行专门研究指导及统筹推进,坚持实体监督与程序监督并重,注重从控告申诉案件中发现线索,综合运用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多元化监督方式,不断提升刑事审判监督质效。


白玉晶代表:

刑罚执行监督创新实践促质效提升

白玉晶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史兆琨 通讯员李天一)“刑罚执行是刑事司法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司法公正。检察机关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通过跨省交叉巡回检察等创新实践,生动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辽源市水务集团公司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白玉晶听取最高检工作报告后表示。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最高检对6省9个看守所开展跨省交叉巡回检察,组织对5省7个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专项巡回检察,促进提升监管改造质效。

“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是促进刑罚执行机关依法、科学管理,保证刑事裁判正确执行的有效举措,也是保障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白玉晶代表认为,刑罚执行监督质效的提升,离不开司法理念的更新、技术手段的迭代。

“当前,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刑罚执行监督提供了新的机遇,检察机关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积极履职。”白玉晶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法律监督模型,及时发现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违法线索,提升监督效率。同时,借助数字检察丰富监督履职的方式手段,及时把脉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出检察“良方”,促进维护监管秩序稳定,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


李保平代表:

加强对新类型虚假诉讼监督

李保平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子璇)“检察机关较早致力于防治虚假诉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虚假诉讼的发现、查明和惩治提供较为专业、高效的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政治文明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说。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深入推进虚假诉讼专项监督,督促依法纠正6608件,起诉虚假诉讼犯罪868人。某公司员工虚构证据、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骗取国有资产2亿余元,天津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并建议法院中止执行、重审原案,避免国有资产损失。

“近年来,我了解到最高检先后部署开展虚假诉讼领域深层次违法犯罪行为专项监督,牵头并联合其他执法司法机关开展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取得明显成效。”李保平代表对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民事虚假诉讼监督表示肯定。

“虚假诉讼领域传统类型案件多发,而新类型案件也在不断出现,涉众性、团伙性、跨地域性的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李保平代表希望检察机关持续推进虚假诉讼监督,加强调查核实,增强监督刚性,加大惩治力度,推进协同共治,完善综合预防,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肖北庚代表:

新时代行政检察发展潜力巨大

肖北庚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子璇)“新时代,行政检察在国家整体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有了新提升,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是未来检察改革的一支‘潜力股’。”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北庚看来,传统行政检察局限于“诉讼内”监督,对行政违法行为缺乏深层次监督,而新时代行政检察按要求稳慎探索“诉讼外”监督,弥补了不足,完善了社会治理的“法治链条”。

肖北庚代表注意到,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3.1万件,采纳率99.1%。推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依法督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964件,防止以罚代刑;对被不起诉人应受行政处罚的提出检察意见16.02万人,防止当罚不罚。报告还将推进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作为今年工作任务之一。“行政检察起步虽晚,但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肖北庚代表说。

肖北庚代表建议,促进行政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协调发展,遵循“职能互补、程序衔接、效能叠加”协调原则,实现监督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行政检察在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中的作用,提升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时效和实效。


何毓灵代表:

持续释放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效能

何毓灵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闫晶晶)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在审议最高检工作报告时,他特别赞扬了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方面的成效,并表示:“3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检察机关的责任更重了。”

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检察机关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3912件。最高检指导山西、河南、甘肃等地检察机关开展石窟文物保护专项行动。

“希望检察机关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监督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体系完善。”何毓灵代表说。

文物保护只是检察公益诉讼法定办案领域之一。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十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11.7万件,涉及14个法定领域。最高检与36家行政机关等共建协同履职机制,30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决定。

“十年来,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效能持续释放,办案规模稳健增长,拓展到更多领域,充分彰显了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的蓬勃活力。”何毓灵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与宣传部门强化联动,加强法治宣传,守护中华文脉,保护好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盛弘代表:

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盛弘代表

正义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闫晶晶)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走上“代表通道”,向大家讲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虹桥街道是全国第一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017年,长宁区检察院成为该立法联系点的顾问单位之一,常设检察官工作室。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曾多次举行检察公益诉讼法立法研讨会,参会的有基层群众、行政执法人员、法官、检察官、“益心为公”志愿者、法学专家等。“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盛弘代表说。

2024年4月,盛弘代表受邀参加长宁区检察院召开的换(充)电柜消防安全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这场“家门口”的听证会,推动《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新增检察机关依法探索在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内容。

盛弘代表表示,近年来,从一个基层立法点就能看到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初创开拓到发展完善的过程缩影。长宁区检察院不断增强类案发现与研究意识,分析研判案件反映出的长期性、普遍性、新类型问题,助力实现公益整体、系统、综合保护。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最高检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法制化。“目前,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希望今后能坚持走好更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盛弘代表说。

[责任编辑:王岚芳]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