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吉林省公安厅积极顺应互联网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全力打造“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2016年4月6日,吉林“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设计初衷〗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公安基础信息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重大挑战。2015年8月以来,吉林省公安厅围绕全业务整体覆盖、全窗口上线办事、全流程扁平服务的目标,高标准推进“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变“人在路上走”为“事在网上办”,让群众享受“指尖”上的服务。
〖应用范围〗
吉林“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将所有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可以公开的服务项目整体“打包”,涵盖户政、交警、消防、出入境、治安等15个警种、392项业务,集网上咨询、网上办理、网上管理、网上互动、网上监督、网上支付功能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一大平台全网贯通、三级联动全警应用、五大载体全面支撑、六个中心全时运行、服务项目打包上网”的特色。
〖研发思路〗
吉林“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将全省2000多个公安办事服务窗口整合为一个网上大厅,将原来分布在户政、出入境、交警等9个警种的独立服务平台整合成吉林“互联网+公安”一个大平台,相关数据在全网贯通共享。打破层级、业务和时空限制,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包括派出所服务窗口全警上线应用,响应群众网上办事需求。该平台支持门户网站、手机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短信五种使用方式,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咨询、查询信息、办理事项。办事中心、查询中心、咨询中心、投诉中心、个人中心、帮助中心可以全天候24小时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将全省公安机关所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形成互动、可以网上公开的369个项目整体“打包”,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2016年9月,启动平台升级版建设工程,历时90天时间,完成了162项服务功能的优化开发和论证测试,于12月8日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吉林“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升级。平台升级版建设以移动端开发为主攻方向,升级后,平台服务功能已达到426项。
〖应用成效〗
据统计,自吉林“互联网+公安”平台上线运营至12月初,平台访问量突破6300万人次,注册用户715万人,占全省网民总数的54.5%,实名注册63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3.9%,办件总量321万件,是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上线项目最齐全、支付手段最便利、服务渠道最畅通、扁平管理最到位的便民服务平台,及时办结率达99.95%。群众满意率达99.99%。
1.失散家人网上寻
将群众在公安机关报备的走失人口信息发布在手机端“寻人寻亲”栏目,包括失踪人口的姓名、年龄、照片、失踪日期、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形成电子“寻人启示”,借助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帮助亲属早日找到失踪家人。
2.频闪交通新绿灯
据悉,该平台提供了51项实时查询服务,可动态掌握机动车、驾驶证、交通违法等个人相关信息;提供灵活多样的选号方式,足不出户申领满意号牌;提供自主公平的“考票”预约机制,自主报名,自主选择考试的时间、场地,不受驾校制约;提供多渠道在线缴费平台,自助处理非现场处罚的在线缴款。
3.拓出通衢新天地
出境申请人通过微信选择业务类别,平台予以定位,电子地图上动态推荐其所处位置周边的各业务受理点,申请人可自主选择地市、县区、办理日期和办理时间段,实时查看各受理点名称、地址、受理时间段、受理点繁忙程度。选定受理点后,可通过“预约列表”完成预约或取消当次预约。预约成功后,即可持身份证在大厅内的叫号机上确认信息,优先办理证件。如此一来,各地办证大厅真正实现了“即来即办”“即办即走”,办证高峰期排队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平台开通后,吉林省省通过“互联网+公安”平台网上预约办理出境证件数量达2万余人次。
4.打造警务生态新局面
“互联网+公安”平台除了向外辐射给群众诸多便利,一个更深层次的喜人改变,是向内促进警务生态优化、警务效能提升的新变革。现在,只要通过平台“咨询中心”鼠标一点,即可享受民警“一对一”服务。网上咨询由各警种专人专复,基本在两小时内完成,复杂的问题不超过一天。群众还可对网上答复进行监督、评价,差评率将直接与各地此项工作考核指标挂钩。一些基层民警从平台上线初期的不适应,到现在积极主动地服务群众,做到事前电话提醒、事后跟踪回访——办事项目全公开、办事过程全留痕、办事质效全监督,网上办事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冷硬横推没了空间、吃拿卡要没了市场,群众办事不再求人,警务生态从内而外悄然发生着“微改变”。通过电子监察系统,上级公安机关能查看任意一个办件情况,实时监督、动态监管、点对点纠正,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化管理;网上预约功能便于各地公安机关动态调整警力配置,基层民警少费了口舌多办了事,窗口苦乐不均、警力浪费问题明显减少,推动了警力资源全面释放和警务成本的全面降低,警务效率大幅度提升。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