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

11
四川的一所简陋小学里,学生们在举行升旗仪式。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人能最终进入大学,完成“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呢?
1
南京大学为贫困生设立的“入学绿色通道”,但能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已越来越少。

  从幼儿园就开始打折的寒门教育,毫无公平可言。教育本为公,却为何难"公"?寒门子弟的出路又在何方?

留守儿童之痛 穷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打折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中,家庭条件稍好的,会被父母送到城里上学;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只能在农村读书。不少孩子从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们有“好好上学”的愿望,但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生活和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从此止步校园。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

扭曲规则下的恶性循环 寒门之后的命运正被改写

  城市与农村、富家子弟与寒门之后,早已不再位于同一起跑线。竞争一旦失去公平,其中一方注定兴趣寡淡。若既存格局不改,可预期的未来里,农村孩子不仅考分上难以冲击名校,热情与激情也难免消失殆尽。彼时,重点大学矮化为“城市人俱乐部”,一扇阶层流动之门被狠狠钉死。随之而来的是,群体凝聚力消解、社会裂痕推迟弥合。甚至,更直接的恶果是,众多优秀人才无以脱颖而出,某些庸人却掌握着未来。

  有些潜在障碍,阻隔了农村学生的深造之路;有不少庸碌之才,藉不公手段“鸠占鹊巢”。在扭曲的规则内,有限的教育机会,未能分配给最合适的学习者。之后,底层个体命运被改写,而真正的人才源头或许会慢慢堵塞、断流,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1
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都在复制着田间地头父辈的模样。
2
“择校费”、超级中学等的存在,让教育不公的乱象变得更加讽刺。
    当富二代开着几百万的豪车在高速路上上演飙车闹剧时,从农村走出来的蚁族们正蜷缩在这些大城市的某一角,寻梦、打拼,心酸自知。贫富标签不是"寒门"的悲剧,而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政府投资不均衡加剧"名校效应"

  分析起来,造成重点大学教育回报率高的主要因素,并非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教育特色,而是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级制度(通过各种计划把大学分为985、211、一般本科)、拨款制度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这些制度,使高校之间竞争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办学十分困难,由于政府投入少、社会支持不多、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读这些学校,教育回报率显然就要低。如果政府部门同样给高职高专学校以投资和补贴,这些学校能像国外社区学院、职业学院那样全免费,学业完成之后,学历不被歧视,找到工作回报率并不低,大家会把眼光都对准名校吗?

1
图为一群正在练杂耍的乡村孩子,他们的年纪不超10岁,却早早承担起了家庭的生计。
2
博友在一所乡村小学的随拍,几个小男孩手里拿着的是撕开烟酒包装盒,这就是他们的“玩具”。
3
简陋的乡村学校承载着许多孩子的梦。

  “知识改变命运”,这曾是无数寒门子弟的希望所在。但今天的现实却是,不仅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穷孩子能接触到知识的机会也在减少。当旧理想遇到新现实,穷孩子的春天在哪?

  往期回顾
"鬼子进村"背后的文化糟蹋
官员演戏与官场做戏
艺术品市场黑幕重重
私人会所折射灰色奢侈